欢迎来到莒南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莒南县地处鲁东南鲁苏交界处,东邻日照市岚山区,南接江苏省连云港市,西与临沂市河东区毗邻,北与日照市莒县相接,总面积1752平方公里。辖16个镇街,其中街道1个、镇15个,共273个行政村(社区)。
莒南历史人文璀璨。莒南西周时属向国,东周时属莒国,秦时随莒国划入琅琊郡莒县,隋时属沂州(琅琊郡)莒县,唐时属河南道密州莒县,明代属青州府莒州,清代属沂州府莒州。莒南是古代莒国的发祥地,流淌着龙山文化4000余年的灵气和血脉,培育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莒文化,与齐文化、鲁文化,并称山东三大文化。据考证,境内城子古城遗址,就是春秋时期莒国的国都之一渠丘城,《左传》中记载的“楚莒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赤眉军、红巾军、红袄军曾在这里起义,涌现出杨妙真、王璟、庄瑶、庄陔兰等一大批历史名人。
莒南红色底蕴厚重。莒南是一方红色的热土,是沂蒙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省四个一类革命老区县之一。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政府——山东省政府在莒南县大店镇宣告成立。从1941年八路军115师进入莒南,到1945年抗日战争全面胜利,莒南是山东省党政军指挥中心。抗日战争时期,莒南县有13698人参加八路军,66740名青壮年参加抗日自卫队,761名英雄儿女为国捐躯。渊子崖村农民自发组织了激烈悲壮的浴血保卫战,被誉为“中华抗日第一村”;这里最后一粒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乡乡有烈士、村村有红嫂、家家住过八路军,涌现出了“沂蒙红嫂”梁怀玉、尹德美、“三英烈之父”刘永良等英雄群体。解放战争时期,莒南人民竭尽全力支援前线,要人有人,要粮有粮,充分体现了老区人民对革命无限忠诚、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新中国成立以来,莒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不断创新创业,建设幸福家园。50年代涌现出了高家柳沟、王家坊前、厉家寨三个受到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的全国先进典型,特别是“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的光辉批示,曾经作为全国农业战线上战天斗地、改造山河的口号响彻全国。
莒南区位优越,交通便利。莒南近海临港,地处青岛港、董家口港、日照港、岚山港、岚桥港、柘汪港、连云港等七大港口辐射区,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处于鲁南经济圈、胶东经济圈和淮海经济区交汇位置。莒南交通便利,境内鲁南高铁、兖石铁路横贯东西,瓦日铁路从东北部文疃镇、朱芦镇、坪上镇穿境而过;国道G206、省道S225、莒新公路、文莲国防公路纵贯南北,国道G518、省道S314、文泗公路、板团公路以及岚罗高速横贯东西,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现代路网,位置优势明显。
莒南物产丰富,民俗多样。物产资源方面,莒南盛产小麦、玉米、花生、茶叶、草莓等农产品,是全国商品粮大县、花生生产出口基地县、干果高产优质示范基地县,油料、肉类、果品生产百强县,节水增产、水土保持、农村能源重点县和全省板栗、苹果、桑蚕、茶叶生产重点县,被命名为中国“花生之乡”“板栗之乡”“柳编之乡”“茶叶之乡”“草莓之乡”。民风民俗多样。莒南有柳琴戏、弦子戏、扭秧歌、舞龙等民俗文化,有黑陶、石雕石刻、木梳、柳编、布老虎、香荷包、绣花鞋垫等民俗产品,有莒南煎饼、莒南驴肉、东乡搓鸡、庄园肘子、大店凉粉、板泉大饼等特色美食,有莒南花生、莒南绿茶、洙边板栗、大店草莓、相沟蓝莓、道口大米等特色农产品,备受群众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全县共有省级非遗代表性名录5项,市级非遗代表性名录33项,县级非遗代表性名录21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8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47人,黄杨木雕传承人彭翔学荣获山东省文艺界最高奖泰山文艺奖、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等称号。莒南县德君泥陶博物馆入选山东省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高榆木梳案例入选全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莒南生态怡人,宜居宜游。莒南县地处淮河流域,境内山脉系崂山山脉余脉,拥有大小山峰517座,境内现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182座、塘坝2394座、河流323条,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94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到38.4%,湿地面积3.5万亩,是国家园林县城、山东省绿化模范县。莒南人文景观丰富、自然风光秀美,境内有被誉为“莒南天佛、世界奇观”的天然卧佛,“山似五岳秀、景比西湖美”的天马岛,“晨钟暮鼓、传承千载”的卧佛寺,“峡谷幽长、山石嶙峋”的无极鬼谷等,建有4A级景区2处、3A级景区7处,构建了“全域旅游·全景莒南”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莒南开放包容,活力无限。聚焦“宜居宜业宜游”三篇文章,以开展“重点项目建设年”活动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提质效、防风险、惠民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202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0.7亿元,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1亿元,增长8.4%;进出口103亿元,增长5%,其中进口38亿元,增长24.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亿元,增长2.1%。推进工业经济“头号工程”,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855.7亿元,居全市第3位,同比增长2.7%,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树牢“项目为王”的理念,50个县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25.9亿元,6个省重点项目、17个市重大项目均超比例完成年度投资计划。高端不锈钢板材深加工项目被评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十大好项目。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强化“六抓”举措,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花生、茶叶、红薯、樱桃四大特色产业体系更趋成熟。产销能力不断提升,新开工精深加工项目22个,新升规食品企业16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24家,居全市第1位。和美乡村更加靓丽,完成5个省级和美乡村建设,“石泉乡居”片区被评为全市乡村振兴十大好项目。坚持“双城”联动,推动城市功能更完善、群众生活更舒心,全力打造幸福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