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人民政府
朗读

莒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来源:莒南县人民政府网站 打印

莒南政办字〔2019〕57号


各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县直有关部门、单位,莒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临港产业园管委会:

《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望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莒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9年10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教职成〔2016〕4号)、《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教职成〔2016〕2号)和《山东省教育厅等九部门转发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鲁教民发﹝2017﹞1号)等文件要求,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结合全县社区教育发展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服务学习型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为宗旨,以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目标,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各类优质资源,构建覆盖全县城乡的社区教育体系和公共服务平台,基本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类学习需求,促进个人和社区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需求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需求为导向,为社区内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体现社区教育的普惠性,促进社会公平。

坚持社区为根,特色发展。立足城乡社区,面向基层,办好居民家门口的社区教育。从莒南发展的实际出发,推进社区教育特色发展,鼓励结合莒南历史、人文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开展社区教育活动。

坚持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发挥党委政府的推动引导作用,把社区教育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整合学校教育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服务社区居民学习。以城带乡,统筹城乡社区教育协调发展,补足农村社区教育短板。

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注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良性互动、有机结合。积极培育多元主体,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教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推动社区教育融入社区治理,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

(三)总体目标

全面推进学习型城市、学习型镇街、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家庭建设,完善社区教育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夯实保障基础。到2022年,全县建立起组织机构健全、经费保障有力、师资队伍稳定、运行机制畅通、服务管理有序,具有莒南特色、开放共享、便民惠民的终身教育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全县社区教育学习平台和支持服务体系全覆盖,进一步提升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示范县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基础能力建设

1、建立健全社区教育三级办学网络。莒南县社区教育学院是全县社区教育的牵头单位,要健全组织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加强对全县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各镇街要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在县社区教育学院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并对各村(社区)学校或教学点进行指导和管理。各村(社区)设立社区学校或教学点,在镇街社区教育中心指导和管理下,为社区成员提供灵活便捷的教育服务。

2、强化社区教育工作师资配备。县教体局要协同县社区教育学院安排专门人员从事社区教育管理工作,着力打造专职、兼职、志愿者三支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各镇街(园区)要鼓励教师兼职社区教育,教师所付出的劳动计入其所在学校教学工作量。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不少于2期的国家、省、市社区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临沂农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社区教育相关专业,鼓励引导相关专业毕业生从事社区教育工作。

3、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开展学习型镇街创建活动,培植一批有特色的社区教育品牌项目,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国家和省级学习型单位、镇街、村(社区)。创建工作中,注重学习型镇街建设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与新型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与社会文明进步紧密结合,为学习型社会建设筑牢基石。

(二)整合社区教育资源

1、开放共享学校资源。充分发挥临沂农校、山东电大莒南学院、莒南县社区教育学院在农村社区教育中的骨干和引领作用,推动县域内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场地设施、课程资源、师资、教学实训设备等,积极筹办和参与社区教育,普通中小学有序向社区居民提供适宜的教育服务。

2、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县社区教育学院要充分利用“山东省终身教育网”,“城乡大课堂”云平台等资源,服务全县社区教育。根据国家社区教育通用型课程大纲,开发具有莒南特色的优质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向全县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并争取线下资源在全省推广使用。

(三)丰富内容和形式

1、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广泛开展公民素养、诚信教育、人文艺术、科学技术、职业技能、早期教育、运动健身、养生保健、生活休闲、传统文化等教育活动,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推动生活方式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积极开展面向社区服务人员、社区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成员的教育培训,增强其组织和服务居民的能力。

2、创新社区教育形式。创新社区教育形式和教育载体,在组织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才艺展示、参观游学、读书沙龙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活动,探索团队学习、体验学习、远程学习等模式。通过开设学习超市、提供学习地图等形式,方便社区居民灵活自主学习。着力打造“终身学习活动品牌”,培养宣传“百姓学习之星”,展示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成果,营造人人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社会的良好环境。

3、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结合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和“互联网+城市”“互联网+科普”计划,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体系,依托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开放便捷的社区数字化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及体系。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形成网上学习圈,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向社区开放数字化学习资源及服务,推进网上学习平台互联互通和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四)提高服务重点人群的能力

1、大力发展老年教育。将老年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重点工作,结合社区发展和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社区老年人的学习环境和条件。整合文化馆、老年大学等老年教育资源,开展营养与保健、音乐与舞蹈、手工与园艺、文化知识、职业训练以及退休生活适应等老年教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社会文化生活。

2、积极开展青少年校外教育。要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在青少年校外和社区教育中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早期教育活动。紧密联系普通中小学、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社会组织等,利用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开展校外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课后服务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

3、重视农村居民教育培训。结合新农村和农村社区建设,有效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农家书屋、少年宫等资源共享,提升农村社区教育服务供给水平。广泛开展面向“三农”的公民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积极开展农民工教育培训,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加强农村家庭教育,为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提供培训服务。坚实社区教育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实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党委政府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民政、科技、财政、人社、文化、共青团、科协、老龄委、妇联等相关部门配合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把社区教育工作作为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研究制订社区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改革举措、保障措施。

(二)明确工作职责。教育部门要把开展社区教育纳入教育发展整体规划,主动联系有关部门,牵头做好社区教育发展规划、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工作,建立目标责任和考核机制,确保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目标落实到位。民政部门要把社区教育作为镇街管理创新、镇街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城乡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财政部门要结合实际,落实人均不低于两元拨款标准,并逐步加大对社区教育的支持力度。人社部门要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职业技能培训中的重要作用。文化部门要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社区教育提供必要支撑。科技部门要将《科普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及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与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三)完善投入机制。社区教育经费纳入每年县财政专项经费预算,设立专门账户,确保社区教育经费每年按照人均两元的投入,足额拨付到县社区教育学院专款专用,并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逐年增加相应的经费投入。各镇街要建立健全学习成本合理分担机制,积极拓宽社会筹资渠道,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和吸引行业企业、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教育。

(四)完善督查评价机制。按照《山东省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基本要求实施细则》《山东省县级社区教育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学校设置标准》《山东省示范性县级社区教育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学校评估标准》《山东省省级规范化社区教育学院评估标准》,科学制订全县社区教育评价标准,加大督查评估力度,促进社区教育健康发展。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县政府每年对社区教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个人)进行表扬奖励。

(五)营造全民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对社区教育重要意义和发展成绩的宣传,总结推广全县社区教育的典型经验。重视社区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发展合力,不断提高群众对社区教育的认知度和参与度,提高社区居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政策解读
政策资讯 我要问

如您对该政策有疑问,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咨询了解。

线上咨询:

点击“我要问”,登录山东省统一用户通行证,进入留言界面,选择相关部门后,然后开始填写咨询问政内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们期待与您沟通
通过了解上述内容,您肯定有话要说吧?任何想说的话,您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我们进行沟通。

主办:莒南县人民政府
承办:莒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符:3713270017   鲁ICP备06010595号
鲁公网安备371327023713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