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人民政府
朗读

如何构建良好医患关系

来源: 打印

妇产医院的医生把冰凉的血袋放在怀里,用体温焐热;医生戴着颈托上阵做手术,一天连做6台,只因“不想让患者等太久”;患者家的小朋友看到医生为了看病来不及吃午饭,“偷偷”给医生买了一袋面包放到办公室……随手翻阅近期的报道,“暖心”的新闻,在涵养良好医患关系的同时,也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曾几何时,少数地方医患关系紧张,牵扯着社会的神经。这些年来,通过上下协同,社会共同努力,整体来看,医患对立逐步弥合、医患信任逐渐增强,医患关系迎来了总体向好的拐点。

有人说,我们有一千个理由让医患关系变好,没有一个理由让医患关系变坏。其实,很多时候,矛盾的发生,关系的紧张,源于信任的缺失,更源于双方的互相不了解。让医患关系进持续改善,让医患和谐继续向好,进一步增加双方的了解,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今天,我们刊登一位医生的来稿,从实际操作和一些医学常识出发,为大家思考如何构建良好医患关系提供一个医者的视角。

——编者按

你会看病吗?

高娅文

现在医患矛盾比较突出,相关的道理,方方面面的人都讲了不少。但我从一位医生的角度看,感到空讲很多道理、空发很多议论,其实效果很有限。有时候,还不如医患彼此多在某些细节上多自律自警一些,增进了理解,好多矛盾也就化于无形了。今天我就从问诊看病的知识角度,讲讲自己作为医生的理解,可能不够全面,但对于缓解矛盾说不定有帮助。

习惯预约看病,免除无号的尴尬

门诊经常碰到这种场景:窗口挂不到号了,医生不能加号,家属、病人哭哭啼啼、大吵大闹,甚至对诊室外维持秩序喊号的工作人员动粗,这样不仅看不成病,而且影响彼此心情。看病挂号,全世界如此,有序就诊,相对公平,既是维护患者的利益,也体现医生的工作量,熟人更应该遵守这一制度,尊重知识、尊重医生的劳动。

要想一来就看病,提前预约是重中之重。现在,每个医院都有各种途径预约挂号,比如官网、微信、第三方平台都可以预约挂号,特别适合那些可以择期就诊的病人,提前预约不仅不要排队,而且可以浏览医生的主页,选择专业对口的医生,精准看病。

陪家人看病是义务、责任和担当

行医二十多年,见惯了各种家属,大部分家属是称职的,但老人家一个人在医院接受治疗,或者两个七老八十的老人来医院就诊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医生反复打电话也不出现的儿女也不少见。那么自己家人看病、住院是否要陪?我会毫不犹豫地说:一定要抽时间陪,而且要用心去陪,不要怕麻烦,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带有情感的陪伴和医护人员的专业护理完全是两码事。

我举两个例子(纯属举例说明,无意要责怪医务人员):我的母亲2000年因为胆总管结石,我给她安排做了择期手术,白天是我父亲陪,晚上我陪。父亲比较粗心,大概是术后第三天,晚上我去送饭,发现我母亲大汗淋漓,很难受,我马上通知医生、护士,查了血糖是正常的,我考虑可能是因为胆汁引流量较多,液体和电解质失衡,和医生商量补液、补充电解质后她慢慢好转。

2014年,我父亲也做了一个手术,术后住监护病房,还安排了一对一的特别护理。父亲大概下午一点下了手术台,到晚上七点左右,我实在不放心,请求进去探视,发现我父亲非常烦躁,跟我说他要死了,血压也高,我一问术后一直没有小便,而输液还在不紧不慢地进行。我要求让父亲含服降压药,监护室没有口服降压药,医生给他用了“硝普钠”降压(那种情况下我不能离开我父亲跑出去买药,只能这样),我向护士要了一根输液管当吸管,安慰鼓励他,慢慢喂他水,一直到凌晨一点多才有了术后第一次小便,血压也正常了,他安静地睡着了,凌晨三点左右我才离开。

这两件事很有代表性,足以说明家属用心陪伴的重要性。陪伴家人看病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责任和担当。如今看病挂号、缴费自动化程度都提高了,好多老人搞不清楚如何操作,只能傻傻地反复排队。有一次一个出院患者电话咨询,我建议他在当地查一个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至少重复了十遍他都没有弄明白,我只好将电话挂断了。我知道这样很没礼貌,但是我实在没有办法。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极其严谨的科学,建议至少有一个能够勉强和医生对话的家属参与诊治过程;如果有一个有文化、特别是有医学背景的家属陪同看病,的确方便很多。另外,中国老人大多心疼钱,舍不得看病,或者有的疾病不适合非常直白地告诉患者本人,如果有家属在,交流和沟通就要容易得多,这不是推卸责任,而是为了人文关怀更加到位一些。这方面,不同国家的文化不一样,我在美国学习时,医生是直接跟患者实话实说,如果医生要将病情告知别人,反而要征求患者本人意见。

在当地医院筛查一遍后再来大医院看病,减少不必要的折腾

如今,大多数人“谈癌色变”。很多人只要发现身上长了“坨”就来看肿瘤科,有的其实只是脂肪瘤、脂肪垫等良性肿块。因此,建议患者在当地医院先看一下,筛查一遍、听一下当地医生的建议后再来大医院,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折腾,同时也节省一些资源给那些真正有病的人。

拿到报告后第一件事要干什么?

门诊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取了病理报告,看都不看就直奔诊室,医生一看,报告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请来我科(病理科)加做免疫组化以明确诊断”。这样白挂号、白排队,达不到看病的目的。医生建议患者去病理科完善检查再来,有的病人或者家属还不理解。其实,最好是不管取到什么报告,自己先读一遍,消化理解一下再去找医生。

请做好充分的准备再来看医生首先是财务准备。看病是需要付费的,特别是门诊看病,所有的费用保险公司可能是不报销的,异地住院报销则比例有差异,因此就诊前要了解清楚这些政策,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不要等医生开完检查了,一到要交钱又反悔。

其次是准备好相关的就诊资料。现在人人有手机,很多人直接把检查结果照了相片存在手机里,这也就罢了;关键是不少人到了诊室,医生要看检查结果,在手机里找半天找不到,找到了有时又非常模糊、字体太小看不清楚,有的甚至什么资料都不带来。事实上,当地的检查、治疗信息不是废纸,或多或少可以给医生提供一些线索,有利于尽快明确诊断,给出下一步检查和治疗的合理建议。特别让医生无语的是询问服药史时,很多患者会回答:就是那个药,就是医生开的那个药,一种白色的丸子……五花八门的答案都有,就是说不出药名,更有人服用了几年的药都不有意识地记忆一下,或者写下来。还有影像学资料,有的人带几大袋,卷成卷,往医生桌子上一扔,部位、日期全部让医生来清,耽误不少时间。

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心理,在外面等待时,觉得医生看得太慢了,轮到自己就诊了,又希望医生看慢一点。要想让医生仔细给你看病,最好将资料分类、按时间顺序整理装订好,不要拿手机给医生来看,也不要把资料搞成脏兮兮的一大堆;影像学片子不要卷成筒,请将检查日期在袋子上标一下;当地完善了活检的最好将玻片、蜡块(也可以切白片)一同带来,因为可能需要专家会诊、做基因诊断等;服过的药物实在记不住药名,建议带上药盒或者药瓶。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尽快明确诊断、接受治疗,医生的负担也有所减轻。

相互信任是友好开始的第一步

既然选择了来医院看病,还是要信任医院及医务人员。不可否认,有那种不负责任的医护人员,但大多数医护人员也是人,有良知和操守。经常听到患者抱怨“一个感冒就花了一两千”、“我大老远跑过来,排了几个小时的队,就给我开了几十块钱的药,极不负责任”等等,还有人以为医生一开检查、治疗就是为了赚钱,就有什么猫腻。这种心态是不客观的。彼此的信任是整个诊疗过程愉快、友好进行的第一步,如果大家都抱着善意尽力而为,相信医患矛盾会减少很多。

(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肿瘤中心)

原标题:如何构建良好医患关系?一位医生读者的来信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们期待与您沟通
通过了解上述内容,您肯定有话要说吧?任何想说的话,您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我们进行沟通。

主办:莒南县人民政府
承办:莒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符:3713270017   鲁ICP备06010595号
鲁公网安备371327023713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