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莒南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3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改革增活力,抓发展惠民生,抓稳定促和谐,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稳步推进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三年倍增,五年跨越”发展战略目标,全县经济保持健康稳定、整体向好的发展态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初步核算并经市统计局联审反馈,全年完成生产总值233.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83亿元,同比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96.46亿元,同比增长11.2%;第三产业增加值106.27亿元,同比增长13.7%。三次产业比例为13.2:41.3:45.5,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31866元,比上年增长10.9%。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96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农业增加值30.83亿元,同比增长3.2%。 种植业。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44.54万亩,比去年下降1.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1.49万亩,比上年下降2.0%。全年粮食总产量43.22万吨,比上年下降0.2%。夏粮播种面积50.29万亩,下降0.7%;总产量19.85万吨,比上年增长0.8%。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0.2万亩,比上年减少0.42万亩;单产394.8公斤,比上年增加6.1公斤;总产量19.82万吨,比上年增长0.7%。秋粮种植面积51.2万亩,比上年减少1.65万亩;产量23.4万吨,比上年下降1.0%。秋粮中,玉米产量17.3万吨,增长1.4%;稻谷产量1.94万吨,比上年下降10.6%;薯类产量3.73万吨,下降5.5%;豆类产量4011吨,下降7.5%。经济作物中,花生种植面积32.72万亩,增加36亩,产量11.04万吨,增长2.1%;烤烟种植面积1.65万亩,增加0.17万亩,产量3165吨,增长21.7%;蔬菜种植面积6.57万亩,减少1576亩,产量19.14万吨,下降2.3%;年末茶园面积6015亩,产量265.8吨,增长0.6%;年末果园面积1.54万亩,水果产量2.54万吨,下降7.9%;蚕茧产量926.86吨,增长5%。 林业。全年新造林1821公顷,其中用材林366公顷,经济林446公顷,防护林802公顷;四旁植树187万株;新育苗822公顷。林木覆盖率达34.5%。年末实有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210公顷;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1处。全年木材采伐量3.01万立方米,全年板栗产量1.5万吨,柳条产量2.5万吨。年末木材蓄积量71.7万立方米。 畜牧业。全年生猪出栏149.56万头,增长9.2%;牛出栏4.41万头,下降0.2%;羊出栏8.44万只,下降0.4%;家禽出栏502.2万只,增长12.6%。全年肉类总产量10.51万吨,下降1.3%;禽蛋产量1.50万吨,增长23.9%。年末生猪存栏89.44万头,牛存栏3.21万头,羊存栏8.81万只,家禽存栏288.05万只。 渔业。年末水产养殖面积3200公顷,全年水产品产量10500吨,增长6.5%。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县各级示范合作社达20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7家。截至目前,新建或提升建设高标准园区14个,新发展瓜菜、茶叶、花生等种植业基地3.6万亩;新发展优质林产品生产基地1.6万亩;新发展市级优质畜禽示范小区15处。全县优质农产品基地总面积达到51.4万亩。 农业基础条件继续改善。全县总灌溉面积达到58.11万亩。其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51.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万亩以上灌区3处,灌溉面积22.3万亩。灌区固定渠道总长度705公里。其中,防渗长度380.2公里。年末拥有大中小型水库146座,塘坝2001座,灌溉机电井1097眼,机电排灌站372处。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71万千瓦。其中,农产品加工机械总动力8.86万千瓦,农用排灌机械总动力6.17万千瓦时。年末拥有农用拖拉机4.81万台,农用运输车4934辆,播种机1852台,联合收获机465台。全年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6.10万公顷、6.60万公顷、6.91万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3.89亿千瓦时,增长5.0%;化肥使用量(折纯)3.72万吨,下降4.3%;农药使用量1402吨,下降5.9%;农用柴油使用量1.36万吨,增长1.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步增长。2013年,全县22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44.7亿元,同比增长28.6%;实现工业增加值107.6亿元,同比增长16.7%;工业产品销售率98.9%,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全县有143家企业产值过亿元,比上年增加26家,完成产值498.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91.6%,同比提高5.64个百分点。 主导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骨干企业拉动作用明显。冶金有色、机械制造、化工医药、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企业达125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数的61%,完成工业总产值280.9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7.9%。全县50家企业完成产值316.38亿元,实现利税26.23亿元,分别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的58.1%、60.7%。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36.54亿元,同比增长27.3%;实现利税43.24亿元,同比增长41.4%;其中利润27.92亿元,同比增长37.7%。全县有109家企业实现利税过1000万元,其中8家企业利税过5000万元,有5家过亿元。 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县具有资质等级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总产值49.4亿元,增长40.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86.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79.6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1.5%和37.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9.2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137个,完成投资117.06亿元;本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6个,完成投资91.6亿元。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34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5.62亿元,增长23.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0.24亿元,增长16.1%。 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2.13亿元,增长51%。商品房施工面积92.36万平方米,增长13.9%;销售面积42.12万平方米,增长12.1%。 五、国内市场、外经外贸 消费市场保持平稳。2013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5.2亿元,同比增长13.3%。从销售单位所在地看,城镇消费增速快于农村,城镇实现零售额81.47亿元,乡村实现零售额23.76元,分别增长13.8%和13.1%。从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9.69亿元,增长12.7%;零售业实现零售额73.13亿元,增长13.7%;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80亿元,增长12.9%;餐饮业实现零售额9.61亿元,增长10.5%。 外经外贸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完成进出口总额82615万美元,同比增长17.3%;完成出口51274万美元,增长18.3%;完成进口31341万美元,同比增长15.7%。全年办理进出口权企业32家;实际利用境外资金3195万美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个,对外投资2800万美元;外派劳务830人。 六、交通、邮电、旅游 年末县内公路通车里程1880公里,其中,国、省道123公里,县以下道路1757公里。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670万人,货运量2760万吨,分别增长9.8%和9.5%;完成旅客周转量13970万人公里,增长9.7%;完成货物周转量58030万吨公里,增长9.8%。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3076万元,增长21.2%。完成电信业务总收入3.48亿元,增长10.5%。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0.12万户,比年初增加0.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72.7万户,比年初增加4.2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10.59万户,比年初增加2.63万户。 按照“营造大环境,构筑大产业,发展大旅游”的工作思路,围绕“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三大亮点,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开发旅游精品,着力打造“齐鲁红都、古镇庄园、卧佛奇观、圣水仙山”四大旅游品牌,全县旅游产业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全县4A级旅游区2处,3A级旅游区1处;旅行社5家,其中,3A级1家;星级酒店2家,其中,三星级1家;星级餐馆9家;好客人家农家乐2家。全年接待游客2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亿元,分别增长19.3%、16.1%。 七、财税、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达到11.5亿元,同比增长30.6%。从收入项目看,实现税收收入9.92亿元,同比增长32.1%。其中,增值税(25%部分)1.28亿元,增长12.6%;营业税3.22亿元,增长27.7%;企业所得税7129万元,增长3.5%。实现非税收入1.75亿元,增长22.7%。财政支出27.57亿元,增长26.4%。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05亿元,增长41.7%;教育支出7.36亿元,增长17.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11亿元,增长20.4%;医疗卫生支出4.11亿元,增长20.4%。 全县实现国地税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16.4%;国税收入7.7亿元,增长0.4%;地税收入8.8亿元,增长35.7%。 金融形势稳定。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3.31亿元,比年初增加33.74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4.96亿元,比年初增加26.60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23.84亿元,比年初增加16.8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78.22亿元,比年初增加4.59亿元;中长期贷款30.35亿元,比年初增加8.08亿元。个人消费贷款12.57亿元,比年初增加2.9亿元;固定资产贷款13.3亿元,比年初增加3.46亿元。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的保险公司达25家。其中,财产保险13家,人寿保险12家。全年保费收入52526万元,增长3.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091万元,增长21.1%,人寿险保费收入36435万元,下降2.6%。财险赔付8139万元,寿险给付7095万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全年组织申报市级以上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5项,已获批立项19项,获省级科学技术奖励2项,市级科学技术奖励9项。评选出县级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1名,科技进步奖21项,技术发明奖21项,产学研联合创新突出贡献奖3项,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促进奖3项。我县2个单位荣获国家技术市场科技金桥奖,5个单位荣获省级技术市场金桥奖。全县目前拥有上级科技部门认定的科技创新平台9家,其中,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山东省企业重点实验室1家,临沂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家。全年申报专利404项,授权专利327项。其中,发明专利申报64项,授权21项。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学年末,全县普通中学25所,其中高级中学4所;在校学生4.18万人,其中高中1.59万人。小学校105所,在校学生4.20万人。全年小学招生6508人,初中招生8188人,高中招生5641人。中学专任教师3282人,小学专任教师3426人。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健康发展。职业教育中心1处,在校学生4955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317人。教学条件明显改善。今年全县共规划建设中小学校安工程和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项目45处。其中,校安工程项目23个,规划面积41820平方米,规划投资4190万元。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项目20个,规划面积22000平方米,投资2300万元;危险校舍重建项目2个,维修改造项目38个,规划建筑面积31000平方米,规划投资3394万元。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全年完成60个村级文化大院标准化建设任务,提升改造40家农家书屋,为发挥农家书屋作用,为全县43个村居的1.6万家农户配齐了“书柜”,受惠群众约10万余人。乡镇陆续建成了“五室、一校、一场、一中心”设备齐全的活动阵地,为文化惠农政策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 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图书工作呈现新局面。全年共购进并分类编目新书5000余册,征订报刊200余种,装订入库报刊300册。主动接收地方文献,今年共入藏社会各界人士捐赠图书2000余册。投资1.8万元购进电子图书11万种,图书馆共拥有数字资源5.1TB。组织人员先后普查了县图书馆和县博物馆现存古籍500余册,建立了中华古籍数据库。新设老龄阅览室、未成年人阅览室、盲人阅览室,购置适合老年人阅读的报刊和书籍,盲文图书300余册。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强大的信息资源,结合本地县情,整合数字资源,加工制作专题光盘,下乡为群众送出光盘200余张。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医院、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23处,防疫站、结防所、皮防站、卫生监督所各1处,民营医院8处,农村卫生室526处。卫生机构(含民营医院)拥有病床3104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803人,其中,医生870人,注册护士1025人,药师197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特长生培养成效显著,莒南一中学生参加全国田径赛获得5000米第一名,在全国田径锦标赛上5000米第二名。莒南四小在市中小学足球联赛中获小学女子组第一名,并代表临沂市在山东省中小学生足球联赛中获得小学女子组第七名。体育惠民工程进一步推进,新建了60个城乡社区健身活动站点,在鸡龙河南岸安装了113件健身器材,价值25万元。为全县120个行政村发放200余万元的健身器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九、环境保护、技术监督、安全生产 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加快推进“生态莒南”建设,县城绿化覆盖率达42.09%,污水处理率达97.5%,城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率达98%,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县城。鸡龙河湿地公园被评为省级城市湿地公园和省级水利风景名胜区,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县。 技术监督工作顺利进展。深入实施名牌和标准化战略,新增山东名牌产品3个,累计达18个;山东省服务名牌1个。荣获市长质量奖1个,市长质量奖提名奖1个,莒南县植物油优质产品基地获得“临沂市优质产品生产基地”称号。全年产品检验2592批次,检验各类特种设备1630台次,设备检验率达到98.8%。 安全生产事故下降。全年发生安全事故67起,下降2.9%;死亡25人,下降4.7%;重伤48人,下降5.9%;经济损失34.48万元,下降4.7%。其中,道路交通事故55起、死亡17人,经济损失32.01万元。 十、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居民生活 年末全县人口总户数296828户,总人口824914人;出生9728人,死亡6309人。人口出生率11.8‰,死亡率7.7‰,人口自然增长率4.1‰。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6256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3783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5010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1.62%。年末在岗职工人数54650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9万人、1.7万人、34.4万人、7.9万人、3.2万人、4.4万人、2.6万人。培训社会各类人员约2万人。其中,培训农村劳动力1.9万人;组织职业技能鉴定4422人,发放职业资格证书3244份。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01件,已审理结案数98件,结案率97%。全年城镇低保对象1758户、4074人,发放低保金970.9万元;救助农村低保对象41778户、43022人,发放救助金5138万元;农村“五保”2063人,投入供养资金209万元。 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488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56元,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10284元,增长13.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917元,增长13.8%;农民人均消费支出6852元,增长13.6%。年末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0.9平方米和31.17平方米。 注: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是指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项目投资。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年末总人口是公安部门户籍人口。 4、粮食产量目前由统计局全面调查和调查队抽样调查,本公报使用的是统计局全面调查数据。 5、本公报所列数字是年、快报数字,如有变动,以《统计年鉴》为准。 6、本公报所列数字中邮政、电信、金融、保险等部分仍包括临港经济开发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