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莒南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异常复杂的一年,全县各级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项目立县”、“工业强县”战略,注重“转方式、调结构”,注重改善民生,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初步核算并经市统计局联审反馈,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84.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03亿元,同比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76.30亿元,同比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81.55亿元,同比增长15.7%。三次产业比例为14.6:41.3:44.1,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25422元,比上年增长12.6%。
二、农林牧渔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33亿元,同比增长4.6%;实现农业增加值27.03亿元,增长4.0%。
种植业。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44.83万亩,增长3.5%,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4.29万亩,比上年增长6.5%。全年粮食总产量42.52万吨,比上年增长1.9%。夏粮播种面积51.40万亩,增长4.3%;总产量18.86万吨,比上年下降3.5%。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1.17万亩,比上年增加2.15万亩;单产367公斤,比上年减少30公斤;总产量18.78万吨,比上年下降3.4%。秋粮种植面积52.89万亩,比上年增长8.8%;产量23.66万吨,比上年增长6.5%。秋粮中,玉米产量17.42万吨,增长9.2%;稻谷产量2.16万吨,与上年持平;薯类产量3.58万吨,下降2.4%;豆类产量4826吨,增长18.7%。经济作物中,花生种植面积31.44万亩,增加1.86万亩,产量10.32万吨,下降2.1%;烤烟种植面积0.80万亩,减少0.02万亩,产量1377吨,下降17.2%;蔬菜种植面积6.44万亩,增加883亩,产量16.85万吨,增长9.9%;年末茶园面积5044亩,产量196.7吨,下降29.4%;年末果园面积1.44万亩,水果产量2.88万吨,增长2.9%;蚕茧产量889.54吨,下降29.9%。
林业。全年新造林1913公顷,其中用材林6公顷,经济林547公顷,防护林1360公顷;四旁植树170万株;新增和改善农田林网化面积2993公顷;新育苗56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32%。全年木材采伐量2.06万立方米,全年板栗产量1.35万吨,柳条产量2.25万吨。年末木材蓄积量69.9万立方米。
畜牧业。全年生猪出栏133.09万头,增长3.9%;牛出栏4.41万头,增长4.2%;羊出栏8.17万只,增长2.2%;家禽出栏511.19万只,下降40.7%。全年肉类总产量9.98万吨,下降8.3%;禽蛋产量1.73万吨,增长5.0%。年末生猪存栏88.78万头,牛存栏3.15万头,羊存栏8.41万只,家禽存栏264.36万只。
渔业。年末水产养殖面积3156公顷,全年水产品产量9500吨。
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全县新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66处,总面积达47万亩。新认证无公害农(畜)产品13个、绿色食品11个、有机食品11个,“三品一标”总数达75个。新流转土地3.07万亩,总数达到8.42万亩。坚持以生态健康养殖为方向,新发展国家级畜禽标准化养殖场1家、省级3家,市级27家,总数达97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36家,总数达1449家。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8家,总数达49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全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产值79.07亿元,同比增长45.7%。
农业基础条件继续改善。全县总灌溉面积达到70.86万亩,其中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63.45万亩。年末拥有大中小型水库195座,塘坝2348座,灌溉机电井1097眼,机电排灌站372处。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67.6万千瓦,增长1.6%。其中,农产品加工机械总动力8.86万千瓦,农用排灌机械总动力6.17万千瓦时。年末拥有农用拖拉机4.55万台,农用运输车4928辆,播种机1852台,联合收获机380台。全年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7.33万公顷、5.88万公顷、6.58万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3.56亿千瓦时,下降0.6%;化肥使用量(折纯)3.65万吨,下降3.9%;农药使用量1426吨,下降4.2%;农用柴油使用量1.17万吨,增长3.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8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81.14亿元,同比增长50.8%。其中,轻工业完成产值138.10亿元,重工业完成产值143.04亿元,分别增长45.9%和55.7%。完成工业增加值62.2亿元,同比增长16.3%。工业产品销售率98.9%,同比上升0.21个百分点。全县有65家企业产值过亿元,比上年增加35家,完成产值210.64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4.9%。
工业门类更加齐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县工业行业大类达到26个,逐步形成农副产品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化工医药、机械制造、工艺品制造、非金属矿物制造等产业群体。全年六大产业企业达144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数的78.7%,完成工业总产值231.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2.4%。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8.1亿元,同比增长46.7%;实现利税17.27亿元,同比增长47.8%;其中利润11.81亿元,同比增长50.4%。全县有27家企业实现利税过1000万元,其中3家企业利税过5000万元。
建筑业生产平稳发展。全县具有资质等级三级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总产值30.11亿元,增长19.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46.9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85.77万平方米,分别下降10.6%和3.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1.17亿元,同比增长24.3%。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283个,完成投资85.11亿元;50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126个,完成投资69.76亿元,占全部投资的76.5%。本年新开工5000万元以上项目75个,完成投资47亿元。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投资增速加快。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79亿元,增长11.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3.29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4.09亿元,增长34.2%。
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06亿元,增长43.3%。商品房施工面积51.84万平方米,增长21.6%;竣工面积11.89万平方米,下降22.6%;销售面积28.9万平方米,增长21.3%。
五、国内市场、外经外贸、招商引资
消费市场保持平稳。2011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6.02亿元,同比增长18.3%。从销售单位所在地看,城镇消费增速快于农村,城镇实现零售额68.34亿元,乡村实现零售额17.68亿元,分别增长19.1%和15.2%。从行业看,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4.25亿元,下降3.6%;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2.60亿元,增长23.9%;住宿业实现零售额2.03亿元,增长31.6%;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14亿元,增长21.8%。
外经外贸发展势头良好。全县完成进出口总额64615万美元,同比增长52.9%;完成出口39842万美元,增长16.9%;完成进口24773万美元,同比增长203.3%。全年办理进出口权企业24家;实际利用境外资金2710万美元;新批境外投资项目3个,对外投资2400万美元;外派劳务433人。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活动,不断拓展招商领域,取得明显成效。全年招商引资新开工项目131个,合同利用县外资金111.5亿元,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29个,过5000万元项目29个。已开工的招商引资项目中,工业项目90个,服务业项目41个。实际利用县外资金30.6亿元。
六、交通、邮电、旅游
年末县内公路通车里程1790公里,其中,国、省道109公里,县以下道路1681公里。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596万人,货运量2140万吨,分别增长10%和11%;完成旅客周转量14100万人公里,货物周转量42350万吨公里,分别增长9%和10%。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120.1万元,增长23.3 %。完成电信业务总收入3.07亿元,增长16.9%。年末固定电话交换机容量14.6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1.18万户,比年初减少0.37万户。年末移动用户52.5万户,比年初增加0.81万户。年末互联网用户5.49万户,比年初增加1.33万户。
按照壮大红色、提升绿色、开发佛园的思路,着力打造“齐鲁红都、古镇庄园、卧佛奇观、圣水仙山”四大旅游品牌,实现县域旅游产业的全面升级。实施山东省政府旧址二期、天马岛景区三期等重点工程。全县4A级旅游区2处,3A级旅游区1处;旅行社5家;星级酒店2家,其中,三星级1家;星级餐馆4家;新评定三星级好客人家农家乐2家。2011年好客山东•魅力莒南贺年会骑行沂蒙活动被省旅游局评为最佳创意的低碳贺年游;在好客山东休闲汇评选活动中,莒南县荣获好客山东休闲汇组织奖。全年共接待游客176.1万人次,同比增长25.2%,其中景区接待游客87.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6亿元,同比增长19.7%。
七、财税、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亿元,同比增长32.7%。从收入项目看,实现税收收入4.94亿元,同比增长42.5%。其中,增值税(25%部分)1.22亿元,增长26.8%;营业税1.55亿元,增长56.5%;企业所得税5528万元,增长128.4%。实现非税收入7670万元,下降8.2%。财政支出17.52亿元,增长19.6%。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23亿元,增长10.4%;教育支出4.50亿元,增长20.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68亿元,增长39.5%;医疗卫生支出2.65亿元,增长48.7%。
全县实现国地税收入12.15亿元,同比增长36.5%;国税收入7.48亿元,增长31.3%;地税收入4.67亿元,增长45.7%。
金融形势稳定。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5.6亿元,比年初增加24.43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3.29亿元,比年初增加21.39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3.82亿元,比年初增加16.79亿元。其中,个人消费贷款7.62亿元,比年初增加1.48亿元;固定资产贷款9.68亿元,比年初增加3.58亿元。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在我县设立分支机构的保险公司达24家,其中财产保险15家,人寿保险9家。全年保费收入4.70亿元,增长32.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9亿元,增长5.3%,人寿险保费收入3.09亿元,下降8.6%。财险赔付0.77亿元,寿险给付0.50亿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全年列入市级以上科技立项13项,组织申报省、市科学技术奖励12项,有11项成果获市科学技术奖励。其中,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市技术发明奖三等奖2项,获奖等次和数量创历史新高。评选出县级科学技术奖28项。全县3个单位获山东省技术市场科技金桥奖,其中,莒南县信义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孝公获先进个人奖,山东绿润食品有限公司获先进集体奖,山东碧海机械有限公司的“无菌纸盒灌装机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项目一等奖。全年申报专利264项,授权专利156项。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学年末,全县普通中学26所,其中高级中学4所;在校学生4.38万人,其中高中1.38万人。小学校107所,在校学生4.98万人。全年小学招生7454人,初中招生1.01万人,高中招生5035人。小学、初中阶段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99%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0%以上。中学专任教师3142人,小学专任教师3356人。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不断完善。职业教育中心1处,在校学生5016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303人。
文化艺术日益繁荣。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成功举办“我与文明同行•世界读书日•读书之星”朗诵大赛决赛;组织承办莒南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阜丰国际杯”红歌合唱大赛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型综艺晚会;积极协助市柳琴剧团现代柳琴戏《沂蒙情》剧组送戏下乡活动。全年共组织、承办和参与大型文艺晚会、汇演、比赛等群体文艺活动40余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全县200个村级文化大院完成了标准化建设任务,10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完成了提升改造任务,新建农家书屋80家,为32个村居配送了5万册图书。积极推动“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实现了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全面免费开放。图书工作呈现新局面,购进新书2000册,征订报刊200种。上架新书2000册,装订入库报刊360份。全年共办理借阅证599个,接待读者5万人次,其中电子阅览室网上阅读达2万余人次。电影放映实现数字化,全年完成农村公益电影放映8800余场,放映爱国主义教育电影3000余场。广播电视稳步发展,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6.7%,全年播出4937小时;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9.8%,全年播出电视节目13101小时,制作电视节目4828小时。全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5800户。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医院、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23处,防疫站、结防所、皮防站、卫生监督所各1处,民营医院6处,农村卫生室522处。卫生机构(含民营医院)拥有病床2574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841人,其中,医生795人,注册护士501人,药师183人。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乡镇卫生院、村(居)卫生室全部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在国家级各类比赛中获银牌1枚。向省队输送2名运动员。第二届全国红色运动会首站火把传递仪式在我县举行,国家体育总局授予莒南县“红色运动会特殊贡献奖”,以表彰我县为红运会的创立和首届红运会成功举办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体彩市场有了较大突破,全县现有体彩投注点42家,竞彩店6家,全年体育彩票销售2600万元。
九、环境保护、技术监督、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以生态县建设为总抓手,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均达100%。全县污水处理厂2座,垃圾处理站1个。全县自然保护区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210公顷。
技术监督工作顺利进展。食品安全质检能力跨越提升,计量检测能力显著提高,民生计量基本项全部建标,能源计量进一步加强。积极开展优质基地创建活动,荣获“临沂市创建优质产品基地先进县区”称号。深入实施名牌和标准化战略,全县有1家企业荣获市长质量奖提名奖;新增山东名牌产品4个,累计达13个;获山东省服务名牌1个;制定并发布花生油质量保证联盟标准2个;3家骨干企业新申报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安全生产事故下降。全年发生安全事故82起,下降14.6%;死亡24人,下降11%;重伤54人,下降29.9%;经济损失30万元,下降29.2%。其中,道路交通事故68起、死亡24人、重伤54人、经济损失52.27万元,分别下降16.1%、11.1%、29.9%、20.4%。
十、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居民生活
年末全县人口总户数295315户,总人口822898人;出生8584人,死亡4864人。人口出生率10.44‰,死亡率5.92‰,人口自然增长率4.52‰。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6278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3498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1943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2.1%。全面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国家试点,提前一年半实现全覆盖。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6万人、1.7万人、33.9万人、7.8万人、3.13万人、2.66万人。全年组织各类培训21482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17491人;组织职业技能鉴定6676人,发放职业资格证书6111份。全年城镇低保对象1510户、3561人,发放低保金704.3万元;救助农村低保对象21658户、22948人,发放救助金2094万元;农村“五保”2094人,投入供养资金86.9万元。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93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7924元,增长1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9388元,增长18.2%;农民人均消费支出4683元,增长16.2%。年末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0.1平方米和30.95平方米。
注: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农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年末总人口是公安部门户籍人口,出生、死亡人口是计生部门提供。
4、本公报所列数字是年、快报数字,如有变动,以《统计年鉴》为准。
5、本公报所列数字中邮政、电信、金融、保险等部分仍包括临港经济开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