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县人民政府
朗读

莒南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莒南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

来源:莒南县人民政府网站 打印

莒南政发〔2018〕14号


各镇街人民政府(办事处),县直各部门、单位,莒南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临港产业园管委会:

《莒南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县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莒南县人民政府

2018年3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莒南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前 言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全会决定在“十三五”期间实施脱贫攻坚工程。2015年11月,中央专门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发〔20l5〕34号),对“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做出全面部署,要求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精神,认真谋划、周密部署,各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为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奠定坚实基础。脱贫攻坚是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确保始终走在前列的重大举措;是着力补齐短板,实现全县协调发展的关键步骤;是有效改善民生,提高全县人民群众共享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检验党员干部作风的重要手段,当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各级各部门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大意义,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全力打好新时期脱贫攻坚战,确保全县人民共同实现全面小康。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山东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l—202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鲁发〔2015〕22号)《中共临沂市委、临沂市人民政府关于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临发〔2015〕24号)《中共莒南县委、莒南县人民政府关于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意见》(莒南发〔2016〕3号)等相关政策文件,编制《莒南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主要明确“十三五”时期全县脱贫攻坚思路目标、战略任务、重点工程和政策措施,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重要依据。

《规划》以2015年为基期。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20年,重点是脱贫攻坚期(2016年至2018年)。规划范围为有脱贫任务的镇街(园区)、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

第一章 面临形势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扶贫开发总体部署,全面开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努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的扶贫工作体系,各项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减贫事业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农村贫困人口由2010年9.9万人减少到2015年3.84万人,年减少0.7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从12.3%下降到5.2%,下降7.1个百分点。

一、资金投入不断加大

各级财政积极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切实加大扶贫开发投入,2011—2015年,省级以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由220万元增加到1062.04万元,市级由50万元增加到536万元,县本级由10万元增加到190万元。积极开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发展互助资金试点村62个、入社农户11252户,覆盖贫困户3300户;中央彩票公益金累计在我县投入2551万元。行业部门在85个省定贫困村累计投入资金近12000万元。

二、产业支撑不断增强

以提高贫困户家庭经营性收入为重点,积极引导资金、技术、管理、人才等要素向贫困村集聚,大力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特色产业种植项目,发展产业大棚628个、高效作物种植基地4630亩,产值5290万元,惠及贫困户4612户、贫困人口10583人。大力实施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项目,近2万贫困人口受益。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大力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45个省定贫困村实现“五通十有”任务目标。新建改造农村道路365公里,修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3220处,恢复、扩大、改善农业灌溉面积12.7万亩,新建修缮办公场所170处,改造农村危房3261户,84个贫困村10.15万农村居民饮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85个省定贫困村、18个市级贫困村基本实现卫生、学前教育、健身场所全覆盖,城乡环卫一体化基本实现镇村全覆盖,585个村基本完成“三清”(清理垃圾堆、粪堆、柴草堆)工作。

四、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全县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8.3万人。建立健全“全省统一、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0.4万人,2015年居民大病保险累计补偿9922人次、3392.42万元。大力实施“雨露计划”,转移贫困劳动力888人。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低保对象人数达到237.4万人,平均保障标准由2010年的1431元提高到2015年的3391元。

五、社会扶贫力量不断壮大

各行业扶贫牵头部门和责任单位,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落实工作职责,发挥了脱贫攻坚“助推手”“主力军”的作用,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合力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十二五”期间,行业部门完成投入近3亿元,实施了156个产业扶贫项目,涵盖了从党建、孝老、社保、医疗、教育、就业、科技、文化、旅游、金融、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严格按照“五通十有”退出标准助力45个贫困村摘帽退出,18367户,32634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第二节 机遇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全县脱贫攻坚既面临不少战略机遇,也面临诸多困难挑战。总体来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基础更牢、条件更优、信心更足。

一、有利条件

(一)脱贫攻坚地位作用更加明显。中央把扶贫开发提到了政治方向、根本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战略高度,对脱贫工作关注力度之大、投入精力之多、政策措施之实前所未有,为脱贫攻坚提供了难得机遇和重要保障。县委、县政府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政策措施不断强化,全县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形成了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

(二)脱贫攻坚基础条件更加成熟。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246.3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169元,地方一般财政收入达到14.78亿元,全县范围内配置扶贫资源的空间更大、能力更强。社会各界对脱贫攻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企业、社团、个人支持参与脱贫攻坚的方式越来越多,力度越来越大。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开发格局基本形成,“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探索出成功路子,长期的扶贫开发积累了丰富经验、提供了有力借鉴。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日趋完善,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莒南人民素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为脱贫攻坚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愿望和主动性不断增强,脱贫攻坚环境条件日益成熟。

(三)脱贫攻坚政策机制更加健全。县委县政府不断强化扶贫开发组织领导,先后两次调整加强县扶贫开发领导机构及办公室,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明确了党委主导、分级负责、分类推进、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

二、制约因素

(一)困难挑战依然不少。从脱贫总量看,全县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36万户、3.84万人,贫困人口总量较大,脱贫任务艰巨;从脱贫成本来看,脱贫标准逐年增加,尤其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现实环境下,贫困人口就业增收难度增大,脱贫成本越来越高;从致贫原因来看,受自然条件、市场影响、政策影响、发展环境等因素影响,农户陷入贫困的偶然性较大,产业支撑缺乏长效性,一些脱贫成果还不稳定,因病、因灾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据统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占比74.7%;因残致贫占比12%;因缺乏劳动力致贫的有2245户,占9.5%;因缺资金、因缺技术致贫、因自身发展力不足、因学等其他原因致贫的有898户,占3.8%。从个体素质看,贫困户一二人户多,多数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脱贫致富能力较弱。

(二)薄弱环节依然存在。从政策措施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帮扶方式与贫困需求衔接对接的有效性不强;产业项目安排个性化、精准度不高;新的扶贫手段运用不多,脱贫路径不宽。从资金投入看,资金投入与脱贫攻坚需求还不够匹配,地方投入总量不足,资金统筹整合不够,使用效率不高。

面对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严峻的困难挑战,全县上下必须保持清醒认识,立足现实,科学谋划,有效适应新形势、采取新思路、运用新机制、激发新动力,全面完成脱贫任务目标,众志成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省、市和县部署要求,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以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以增加农村贫困人口收入为核心任务,以“六个精准”为主线,以“五个一批”为重点,深入广泛动员,优化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层层压实责任,切实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如何扶、怎么退”的问题,提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确保全县人民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以“六个精准”统领脱贫攻坚,坚持分类指导、定向施策、靶向治疗,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程,精细化管理扶贫对象,精准化配置扶贫资源,精准化实施扶贫政策,真正做到识真贫、扶真贫、脱真贫。

二、坚持造血为主、输血为辅

注重开发式扶贫,强化“造血”功能,在加快产业发展、强化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加大人力资源开发中不断增强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和贫困群众的发展后劲。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充分保障贫困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扬自强自立精神,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三、坚持统筹推进、创新发展

坚持脱贫攻坚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着力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就业增收。积极推进改革创新,不断优化体制机制、着力完善资金筹措、资源整合、利益联结、监督考评等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精准扶贫新路径、新模式。

四、坚持绿色扶贫、生态为先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注重扶贫开发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脱贫攻坚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积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不断探索生态脱贫的路径方式,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五、坚持政府主导、合力攻坚

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协调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积极性,着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联合推进扶贫开发大格局。

第三节 主要目标

一、脱贫路径

在脱贫攻坚期内,全县计划通过产业发展带动1.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通过金融扶贫带动0.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通过社会帮扶实现0.4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其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通过就业、医疗、孝老、社会保障兜底等方式脱贫。

二、总体目标

确保3.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户有稳定收入来源,年人均收入稳定超过省定扶贫标准,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确保“十二五”期间剩余的40个省定贫困村和18个市级库区贫困村全部摘帽,完成脱贫任务;“十三五”期间,根据建档立卡最新情况,以全县103个贫困人口较多的重点插花村作为重点扶持对象,按时脱贫。村内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等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基本农田和农田水利设施水平明显提高,特色主导产业对贫困人口的辐射带动能力增强,社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三、年度目标

2016—2018年,三年基本完成脱贫任务,其中2016年完成14个贫困村摘帽退出、1.8万名贫困群众脱贫;2017年完成44个贫困村摘帽退出,1.64万名贫困群众脱贫。2018年,兜底完成脱贫任务,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实现“五通十有三达到”,剩余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2019—2020年,巩固提升扶贫成果,建立长效机制。

第三章 产业扶贫

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工则工、宜商则商,重点发展门槛低、市场稳、风险小、见效快的产业扶贫项目。实施“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支持群众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传统手工业、加工业等特色产业,加大乡村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工作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产业,让尽可能多的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到2018年,每个贫困村形成1—2个特色产业,每个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1个增收项目。

第一节 发展特色产业扶贫

一、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助推脱贫

按照适销对路、品种优良的原则,依托贫困村(户)资源优势和种植习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蔬菜、茶叶、水果、黄烟、桑蚕、中药材、食用菌、柳条、红薯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以西部平原贫困村(户)为重点,大力发展专用小麦、水稻;以东部山地丘岭贫困村(户)为重点,发展地瓜、小杂粮等特色粮食作物。每个有条件的贫困村发展1—2个特色农业园,带动帮扶贫困人口30人以上。支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发展适度连片规模种植50亩以上,带动帮扶贫困人口20人以上。

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助推脱贫

以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大店镇、涝坡镇、洙边镇等为重点,引导有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挖掘民俗风情、自然风光,积极创办农家乐、美丽田园等休闲农业业态,每个镇创办1个典型村,每个村发展5个示范户。

三、强化科技服务支撑助推脱贫

一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以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为重点,结合上级农业科技扶贫项目,分别开展“联合”“订单”“定向”等培训。争取年培训有发展特色产业愿望的贫困户劳动力200人以上。

二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对贫困村、贫困户技术帮扶的新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业“全产业链”技术帮扶。

三是全面落实科技特派员助脱贫。持续开展技术培训,引进农业新品种,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培养本土科技人才,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在提升农民素质上求突破,在培育产业上出成果,在科技服务模式上创特色,确保按期实现脱贫目标,打赢科技特派员精准脱贫攻坚战。

四是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帮带助推脱贫。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力争吸纳20%以上的贫困户劳动力进入新型经营主体就业,增收脱贫。通过“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以订单生产、合作协议、产供销对接、股份合作等方式,密切与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发展全域花生、南部茶叶,北部林果、西部瓜菜柳编、东部石材加工等,每个乡镇培植1个典型,引导贫困户劳动力加入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实现就业增收脱贫。

第二节 开展乡村旅游扶贫

一、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建设

紧紧围绕我县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采取重大旅游项目推进,带动群众积极参与旅游开发、旅游服务接待、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农家乐餐馆建设、生态新农村建设等措施,促进贫困群众积极参与旅游发展。2016年,涝坡镇鬐山村建设游客中心,环天马岛亲水栈道、建设一处农产品销售基地;沈保社区建设游客中心、旅游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打造特色地瓜小镇,通过土地流转租金、旅游企业用工、旅游管理等多种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2017年,主要加快推进大店镇、涝坡镇、相沟镇3个市级旅游特色镇和鬐山村、卧石岭村、天湖村、虎山泉村、沈保社区5个市级旅游特色村旅游项目建设步伐。重点打造卧石岭自驾车营地、大地乡居石泉项目,实现贫困村群众在项目土地租赁、进企业务工、乡村交通运输业等方面增加贫困群众稳定收入,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二、加大旅游资金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资金用于3个旅游特色镇和5个特色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编制旅游规划、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打造精品民俗、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统筹整合旅游发展资金,重点加强乡村旅游特色村的道路、厕所、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资金引导和扶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将优先支持贫困村乡村旅游发展。旅游、扶贫、金融部门加强联系与合作,通过财政扶贫贴息等方式,对发展潜力大、扶贫带动作用强、发展乡村旅游扶贫项目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社、能人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扶贫贴息贷款扶持,支持他们做大做强,带动贫困户增收。

三、发挥优势旅游扶贫

充分利用卧石岭自驾车营地、大地乡居石泉项目等骨干旅游企业优势,开展结对帮扶。充分发挥旅游产业拉动、融合作用,全面实施“旅游+”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以休闲民宿、精品采摘、休闲垂钓等为载体,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

四、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认真贯彻《“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2018年—2020年,进一步完善游客中心、游客停车场、旅游厕所、旅游交通标识、旅游购物点、娱乐设施等设施,全面构建与大众旅游新时代相匹配的结构完善、高效惠普、集约共享、便利可及、全域覆盖、标准规范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力争实现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总量有效扩大、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不断优化、旅游公共服务运营绩效完善提升、旅游公共服务均等发展实现突破、旅游公共服务空间布局科学合理、旅游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健全完善六大目标。

五、开发旅游产品

坚持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推进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选择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镇村,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名镇名村。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美丽乡村、休闲农业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努力从“农家乐”向“乡村生活”、“乡村休闲”转变。引导景区周边农户出租闲置住宅,引荐旅游企业承租民宅,统一标准、统一模式、集中管理,打造地域特色的乡村民宿,推动旅游扶贫扎实开展。

六、建立健全旅游管理体制

2018年—2020年,鼓励有条件旅游特色村建立统一的旅游管理组织与机构,制定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搭建高效的旅游综合管理体系。

第三节 实施电商扶贫

一、建设电商公共服务体系

引入或对接大型电商企业,加快搭建一批电商脱贫平台。建设县乡村三级电商公共服务体系,鼓励引导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农村经营主体和农户发展电商业务,到2018年,建设改造8家镇级电商服务站、30家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实现贫困村能通过电子商务购买日用消费品、农资产品以及销售当地特色产品。

二、完善电商基础配套及服务

推动建立县级物流配送中心,鼓励发展面向乡村的“草根物流”,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提高网货配送效率。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功能及配套设施,为农村贫困网店开设和运营提供营销策划、培训、宣传推广、收发快递等服务。依托县电商产业园,提供创业孵化服务。

三、强化网货供应管理

鼓励电商企业和各类经营主体、农户签订生产购销协议,推动农村地区农业投入品和产出品实现网络化营销,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指导企业、合作社和农户从种植、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保证网货供应质量,推动板泉柳编、涝坡花生、洙边茶叶、筵宾金银花、文疃瓜果等尽快形成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扩大脱贫收益。

四、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育

针对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农村妇女、返乡青年、经济困难家庭待业青年及残疾人员,开展电商培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课堂教学与现场观摩、专家理论授课与店主现场说法相结合等形式开展培训活动,实现电商扶贫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培训全覆盖。通过培训培育一批农村电商带头人。

五、开展电商应用企业帮村工作

鼓励有条件的电商企业在贫困村镇设立地产品加工点和联络处,帮助贫困人口在电子商务产业链中就业。鼓励电商应用企业为贫困村镇提供资金帮扶、技术帮扶,收购贫困户农副产品进行网络销售。

第四节 有序推进光伏扶贫

一、创新光伏扶贫模式

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镇街(园区)积极开展光伏扶贫工程建设,采取资源、资金入股等形式,整体开发光伏资源,合作建设光伏扶贫电站项目,每年分红收益统筹用于贫困村、贫困户脱贫,重点扶持全县60岁以上老人和16岁以下未成年无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因伤致残丧失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水平较低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2018年,通过3年集中组织开展光伏扶贫工程,分布在150个行政村(其中,脱贫攻坚工作重点村59个),力争惠及全县贫困户6000户、9459人。利用3年时间,共拟建设屋顶光伏扶贫项目124个、容量5.9MWp;村级光伏扶贫电站20个、容量24.1MWp。鼓励和支持其他有条件的贫困户发展光伏项目。

二、因地制宜推进工程建设

根据贫困户分布和贫困户所在村扶贫需求,经国土、供电、相关村居等多方面核实屋顶、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土地实际情况、电网接入等安装条件后,本着规模“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统筹贫困村、公共建筑、县直机关事业单位屋顶、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土地,建设屋顶光伏扶贫项目、集中式光伏电站,确保贫困户获得长期稳定收益。光伏扶贫项目用于扶贫的收益原则上不低于3000元/户年,并持续获益20年。各镇街(园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通过“政府募资、村户收益”“政企合资、企户分成”等多种模式,推进光伏扶贫工程建设。

三、建立长效监督管理机制

在光伏扶贫领导小组的组织下,按照《关于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工作的意见》(发改能源〔2016〕621号)文件有关要求,建立投资管理体系,配合全国光伏扶贫信息管理平台建立光伏扶贫工程信息登记制度,并设置专人负责组织信息登记、校核等工作。同时,由督委办、监察、发改、供电、扶贫、财政等部门组成光伏扶贫工程监管小组,加强项目建设进度跟踪督管,保证项目按计划推进。加强质量管理和安全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加强扶贫效益资金监管,建立台账式管理制度,确保每户5KW的光伏售电收益定期发放到户。定期开展考核考评工作,通过全县通报的形式对项目建设推进情况进行督导。对优秀的组织单位、施工单位和实施效果好的项目,予以通报表彰;对组织管理不力,工程质量差的行为予以通报批评并督促整改。

第五节 现代畜牧业发展助脱贫

一、市县第一书记帮扶助脱贫

充分利用市县第一书记的帮扶作用,完成县畜牧局派驻第一书记村坊前镇贾家龙头村23户、39口人的脱贫任务;完成市畜牧局第一书记派驻村石莲子镇孙家柳峪村43户、54口人的脱贫任务。利用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扶持资金,在贾家龙头村、孙家柳峪村建设养殖基地,购置畜禽良种、养殖设施、设备等。引进奶山羊养殖项目,在贾家龙头村、孙家柳峪村建设奶山羊养殖基地,带动脱贫。利用耕地质量提升项目扶持资金及现代畜牧业发展平台项目资金,建设生猪养殖基地。积极争取上级其他扶持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帮助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二、加大规模化养殖助脱贫

加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力度,引导鼓励规模养殖场优先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直接增加贫困户收入的同时,使其学习掌握养殖技能,为创业奠定条件。积极培育畜牧养殖合作社、家庭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的原则,对有条件的贫困村,积极培植畜牧合作社、家庭牧场,发展适度规模的畜禽养殖,增强“造血”功能。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就近吸纳贫困群众就业,贫困群众也可通过土地入股、出劳动力等加入其中,通过获取劳动报酬、分红返利等方式,实现增收脱贫。

三、发挥畜牧科技优势助扶贫

充分发挥市选派第一书记专家服务团、县第一书记专家服务团及科技特派员的专业技术优势,按照职责分工,对帮扶的贫困村进行经常性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利用外出参观、考察学习、集中培训、现场指导等方式,每年不少于20期,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养殖技术培训,提升养殖技术水平,提升增加收入能力。同时畜牧系统县、镇、村三级技术人员,按照群众需求,不定期对从事或有意向养殖的贫困户做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

第四章 转移就业

坚持“愿培尽培”“能转尽转”,大力实施培训就业脱贫工程,着力提高贫困人口稳定就业能力。不断强化转移就业服务,有效拓宽转移就业渠道,积极鼓励创业就业,促进贫困人口多形式多方式稳定就业脱贫。

第一节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一、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

利用农闲时间,根据农村劳动力学习技能的意愿和特点分类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免费培训项目清单制度。组织好“短平快”式的职业技能培训,搞好乡村特色产业培训,组织家政品牌培训,组织开展“沂蒙红嫂”、“沂蒙巧妹”等特色劳务品牌培训,采取“滚动教学、适时鉴定”的方式,提升贫困人口就业能力。对农村贫困人口实用技能型培训,培训时间5天以内的,可执行灵活的职业培训补贴标准,个人、培训机构或企业凭培训合格证书申请培训补贴。

二、深入开展创业培训

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农村劳动力,开展以企业注册、人员管理、资金管理、市场营销、电商销售等为主要内容的创业培训。大力发展“淘宝村”,鼓励贫困人口通过电商创业。发挥创业大学作用,在贫困镇村设立教学点、教学站,打造“创业导师+扶贫对象”的扶贫创业培训模式,提高贫困人口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

第二节 拓宽转移就业渠道

一、完善农村“扶贫车间”就地就近就业模式

鼓励利用镇街(园区)、村集体闲置土地、房屋,创办厂房式“扶贫车间”或设置分散加工的居家式“扶贫车间”,以及在厂内设立“扶贫车间”,组织农村贫困人口从事适合放在农村的农产品加工、手工工艺等生产活动或来料加工业务,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为农村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创造条件。对设立“扶贫车间”的企业,按规定享受创业扶贫担保贷款政策;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签订劳动合同的,按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和岗位补贴。对在12个月内给付报酬达到当年省定贫困线标准以上的,按每人1000元的标准给予“扶贫车间”一次性奖补,所需资金从县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中安排。

二、强化农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

对持有残疾证或距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不足5年的劳动年龄农村贫困人口,通过市场渠道确实难以实现就业的,由政府开发公用设施维护、保洁保绿等农村公益性岗位,进行托底安置。具体公益性岗位开发数量,由贫困村情况确定,原则上每个贫困村不超过3人。对公益性岗位安置的农村贫困人口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补贴标准根据实际工作时间,参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执行,补贴期限除对享受社会养老保险待遇不足5年的贫困人员可延长至领取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外,其余人员最长不超过3年。农村公益性岗位管理按照现行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办法执行。

三、开展就业伙伴结对帮扶活动

组织开展多形式的“送岗进村”“送岗入户”结对帮扶活动,“一对一”“一对多”定向开展就业扶贫,强化贫困村、劳务中介机构、用工企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四方协作,打造定户动员、定向输出、定岗接收、定期跟踪“四定”有组织输出模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举办精准就业扶贫招聘会,把招聘安置、职业培训和创业指导推进到镇街或重点贫困村举办,实现有转移就业愿望的农村贫困人口尽快转移。农村贫困人口可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按需发放《就业创业证》;对易地搬迁的农村贫困人口,优先保障其在当地平等享受就业创业政策和服务,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第三节 推进贫困人口就业创业

一、落实创业扶贫贷款

实施创业扶贫贷款,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莒南支行设为创业扶贫贷款定点办理机构,依托省人社厅、财政厅设立的省创业扶贫专项担保资金,对符合条件的自主创业贫困人口,提供最高额度3万元的“免反担保、免抵押”创业扶贫担保贷款,按规定给予贴息;对积极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就业的经营主体,按照招用贫困人口数量等因素,给予最高额度不超过300万元的创业扶贫担保贷款。

二、加大创业扶持力度

大力扶持农村贫困人口自主创业,对新注册个体工商户并正常经营6个月以上的,给予不低于2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优先为农村贫困人口提供创业场所,给予一定期限的场地租赁费用减免。对积极吸纳农村贫困人口创业的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符合条件的优先纳入省级、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评估认定范围。鼓励农村贫困人口集中的镇街积极创建创业型镇街,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奖补。

第五章 加快农村危房改造

2016年和2017年为攻坚阶段,2016年计划完成改造农村危房101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400户,2017年计划改造农村危房1859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1445户,基本完成“十三五”期间危房改造任务;2018年、2019年为巩固提升阶段,2020年为查缺补漏阶段,确保有危房改造意愿的贫困户,应改尽改,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

一、多渠道筹措农村危房改造资金

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以农户自筹为主,各级政府补助为辅,多渠道筹集资金。一是积极争取上级危房改造配套资金,保障攻坚阶段的危房改造资金需求。二是整合相关项目和资金,通过政府补助、银行信贷、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筹措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三是加大效果宣传和政策宣传力度,激发危房贫困户自身的积极性,强化自筹资金力度。

二、强化质量安全管理

农村危房改造要严格执行《农村危房改造抗震安全基本要求(试行)》(建村〔2011〕115号),必须由经培训合格的农村建筑工匠或有资质的施工队伍承担。镇街(园区)必须组织技术力量,开展危房改造施工现场质量安全巡查与指导监督,在农村危房改造的地基基础和主体结构等关键施工阶段,及时进行技术指导和检查,发现不符合抗震安全要求的当即告知建房户,并提出处理建议和做好现场记录。

三、严格操作程序

农村危房改造要严格执行“农户个人申请、集体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签订协议、组织实施、竣工验收”的流程,规范补助对象的认定、审批和操作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自愿自主的原则,建立健全公示制度,将补助对象基本信息和各审查环节的结果公示。

四、打造危房改造示范点

选取建档立卡贫困户比较集中的村,加大扶持和督导力度,率先实现应改尽改,打造危改示范点,组织其他镇街和村(社区)的贫困户观摩,以典型成果激发贫困户积极性,加快危房改造进程,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

第六章 教育支持

以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普惠发展学前教育和帮扶救助贫困学生为抓手,构建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包括职业教育),从提高农村教师教学水平到落实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扶贫格局。

第一节 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一、加快实施学前教育

积极推进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建设,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不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每年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抓好镇街中心幼儿园、社区幼儿园、学校附属幼儿园和村办幼儿园建设,2016年计划新建、改扩建贫困村幼儿园4处,2017年计划新建、改扩建贫困村幼儿园15处。加强幼儿园设施配备,全县80%以上的幼儿园要达到省定基本办园条件标准,每个镇街公办中心幼儿园要达到省级示范性幼儿园办园标准,农村小学增设幼儿园达到市级一类标准。推动一批新建农村小学附设园、省级贫困村幼儿园及省“第一书记”派驻村幼儿园完善设施设备配套工作,配足配齐幼儿园办公室设备、玩教具及图书等,满足保教活动需求,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保育质量。

二、扎实推进“全面改薄”工程

结合2014—2018年“全面改薄”总体规划,2016—2018年“全面改薄”重点推进贫困村7处义务教育学校项目改造。2016年计划完成改薄项目1处,2017年计划重点推进贫困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项目5处,2018年计划贫困村改薄项目1处。

三、提升农村学校软硬件办学档次

认真执行2014—2018编制规划,加快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新建一批校舍和改扩建运动场地,加快提升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计算机等教育设备质量和水平,完善“两热一暖一改”等配套设施,学校改厕工程覆盖率达到100%,取暖工程覆盖率达100%,积极开展生态美丽校园建设和学校精致化管理工程,基本实现学校布局科学化、校舍建设楼房化、内部设施标准化和校园环境生态化的“四化”要求。

第二节 加大职业教育支持力度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启动“十三五”职业教育规划项目——临沂市农业学校综合实训培训楼建设,主要用于社区教育培训、山东农大莒南学院专科、本科成人学历教育培训、再就业技能培训等。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5年内规划购置实验实训设备,为技能扶贫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二、加大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招生和管理力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贫困户子女优先录用,对有升学愿望的,达到省招考院校规定录取分数线的学生,优先安排就读“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本科班,优先推荐贫困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就读。对在校就读的家庭贫困学生,安排专业教师一对一辅导,提高技能水平。优先选派参加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其锻炼成长。在学生公寓、学生餐厅、实训场所设立助学岗,优先安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勤工俭学。同时,对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免除3年学费,并享受2年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年2000元。

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积极筹措资金,扶持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重点面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能培训等免费技能培训,确保每户有一人参加培训,每户能掌握1到2门实用致富技术。2016年计划培训300人,2017年计划培训1600人次,2018年巩固提高培训效果,三年共培训1900人。组织专业教师成立实用技术培训志愿服务队,开展“送技术下乡”活动,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第三节 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一、充实农村教师队伍

根据扶贫扶智原则,完善教师补充和动态调整机制,在专任教师“退补相当”原则的基础上大力补充新教师。2016年计划考聘191名新教师充实到农村教学一线,2017年计划考聘60名新教师补充乡村教师队伍,进一步壮大农村教师队伍。同时加大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的补充力度,2016年计划招考音体美教师28名,2017年计划招考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师3名,确保3年内为每所农村小学配备1名音乐、体育或美术教师,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

二、开展学校结对帮扶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校结对帮扶工作的通知》要求,在托清贫困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底子的基础上,采取“一对一”的形式,通过教育教学帮扶、教师发展帮扶、办学条件帮扶等举措,对贫困村的学校进行重点帮扶。2016年计划选派28名县直骨干教师、接收79名大学生到乡村学校支教,2017年计划选派56名县直骨干教师、接收120名大学生到乡村学校支教。

三、认真执行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严格落实《关于开展城乡学校间教干教师定期轮岗支教工作的实施方案》,在职称评定、评先树优等方面予以倾斜,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和生活补助政策,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探索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对口支援、镇街中心校教师走教等教师交流轮岗途径和办法,促进县域内师资均衡配置。

四、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

发挥特级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作用,鼓励其送教下乡,定期到农村学校讲示范课、公开课,不定期跨校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依托临沂市农业学校,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继续加大面向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着力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第四节 构建教育扶贫帮扶体系

一、精准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学生

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建立与扶贫部门联动的学生帮扶机制,克服和杜绝扶强不扶弱的现象。充分发挥资金资助的效益,切实解决“济困不解困”的问题。2016年计划帮扶贫困学生800人,2017年计划帮扶贫困学生785人,实现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应助尽助,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不因贫困而辍学。

二、严格执行上级资助政策

按照现有国家资助政策对家庭困难学生进行资助,2016年计划资助贫困学生5972人,2017年计划资助贫困学生6000人左右。主要包括学前教育政府助学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困难家庭寄宿生活补助、高中阶段国家助学金、中职院校国家助学金等,分别按照平均每生每年1200元、1250元、2000元、2000元的标准进行审核资助,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三、健全建档立卡留守儿童档案

依托学籍管理平台,每学期开学初对全县中小学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排查,学校及时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电子档案和联系卡,登记家庭、监护人联系电话及地址等基本信息,各学校指定专人负责建档及管理工作,并根据学生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联系卡的内容,准确掌握留守儿童信息,加强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联系,确保所有农村留守儿童不因贫辍学或失学,留守儿童建档率达到100%。

四、加强留守儿童关爱室建设

支持农村小学和教学点专门建设或结合现有功能室设立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室,配备生活、学习物品以及体育器材、图书等,丰富留守儿童课外生活,为农村留守儿童开展阅读、亲情联络等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2016年建设留守儿童关爱室29处,2017年计划建设18处。加大对农村贫困家庭幼儿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特殊关爱,确保其健康快乐成长。

第五节 实施体育惠民工程

一、加快全民健身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千村扶贫健身工程”建设,2016年计划完成25个贫困村的健身器材安装,2017年计划为19个贫困村安装健身器材,新建60个全民健身活动站点,实现贫困村“五通十有”的要求,充分发挥农村体育健身设施的使用功能,丰富农村体育文化生活。

二、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

举办贫困村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题培训班,计划培训贫困村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0名,保证每个贫困村配备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负责做好器材管理维护和健身活动指导工作。通过培训健身骨干,引导贫困村群众积极科学健身,改进生活方式,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确保贫困户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第七章 健康医疗

全面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着力改善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有效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区域、贫困家庭、贫困人口的看病就医难题,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2016—2018年计划对全县93种疾病的28936名贫困人口按照4:4:2的比例实施分类救治。2016年计划集中对37个病种、11575名患病贫困人口进行分类救治,到2018年年底,所有建档立卡患病贫困人口得到有效救治,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卫生资源、居民健康、公共卫生、妇幼保健、疾病防控、计划生育等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建立解决因病致贫返贫的长效机制。

第一节 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一、推进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确保服务能力精准提升

落实政府办医责任,按照 “填平补齐”原则,继续加大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方案,推进实施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基层卫生计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项目。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引导患者在基层就医,稳步实施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2017年计划完成3处病房楼、1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58个省定贫困村卫生室全覆盖。

二、加大基层卫生人员培养

根据医疗卫生机构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人才招聘引进办法。强化乡医队伍培训,组织开展适宜医疗项目推广,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能力,提高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医疗技术水平。

三、推进便民惠民措施落实,确保贫困人口精准救治

建设健康扶贫绿色通道,设立便民惠民门诊。所有定点健康扶贫医疗单位设立便民惠民门诊,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提供优先服务;有条件医疗机构要建立便民惠民综合服务大厅,对贫困人口实现挂号、就诊、住院、出院、报销一条龙服务;针对农村适龄妇女继续开展乳癌、宫颈癌筛查工作;适时开展“健康直通车扶贫义诊”活动,坚持送医送药到基层,保障老弱病残群众就医需求。

第二节 大力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一、推进“八个一”工程落实,确保健康扶贫措施精准落地

“八个一”工程,即确定一所定点医疗机构、明确一个家庭医生团队、签订一份服务协议书、制定一张健康卡、进行一次健康查体、建立一个健康档案、组织一次健康会诊、发放一张健康明白纸。

二、推进贫困人口分级管理,确保贫困人口医疗救助精准服务

对患病人口按疾病谱分三级管理,其中贫困人口中健康人群为一级服务对象,慢性病患者为二级服务对象,大病患者为三级服务对象,按照分级诊疗原则,结合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工作,对贫困人口实行精准就医服务。

三、加大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力度

加大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区域的医疗建设投入,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医疗保障的能力,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疾病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衔接机制,提高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

第三节 推进卫生科普宣传工作

大力实施“五个一”科普宣传工程。即组织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为每个省定贫困村上一场健康大讲堂、开展一次免费义诊活动、打造卫生科普知识一条街、一个科普画廊、为每个农户发放一本科普知识手册,有效提升群众健康素养。

第八章 党建扶贫

按照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总体部署,立足党建职责定位,聚焦精准扶贫,以省定贫困村和班子后进村为突破口,全面加强村级班子建设,精准选派县直第一书记到贫困村抓党建促脱贫,深化结亲连心工作,深入推进村社共建工作。通过第一书记、机关干部结亲连心和村社共建项目对贫困村全覆盖,解决当前制约基层党建和精准脱贫的突出问题,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在基层落实,力争第一书记任职的贫困村班子建设达到本镇街中等以上水平、新增年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任职村实现“五通十有”,年内实现村摘帽、户脱贫。同时打造一批农村党建示范点、建成一批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实施一批民生民心工程、锻炼培养一批优秀党员干部带脱贫典型。

一、推进多项措施,助力脱贫攻坚

(一)坚持强化基层助脱贫,在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上下功夫。一是加强镇街领导班子建设。开展乡镇领导班子换届“回头看”活动,调研了解班子运行情况,掌握干部思想动态,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按照要求抓好镇街党(工)委书记教育培训,着力提升他们抓班子带队伍、抓党建促脱贫、抓稳定促和谐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抓好贫困村带头人队伍建设。坚持精准培训,对全县所有贫困村党组织书记进行集中轮训,着力提升落实惠农富农政策、发展现代农业、壮大集体经济的实际本领。扎实开展后进村班子集中整治,采取一名县领导联系、一名镇街党政负责同志帮包、一个县直职能部门指导、一个工作组驻村治理的“四个一”工作法,进行集中攻坚,备案销号,确保按期转化。三是加大人才智力扶贫工作力度。强化政策导向,研究出台优惠政策,加大对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支撑带动作用优秀人才的倾斜力度。

(二)坚持第一书记促脱贫,在发挥第一书记脱贫攻坚排头兵作用上下功夫。一是搞好省派第三轮、市派第三批第一书记服务保障工作。指导镇街搞好对接,强化扶持措施,加强跟踪服务,着力助推他们抓党建促脱贫。二是开展专项培训。通过集中辅导、现场调度、外出观摩、研讨交流等方式,加大对第一书记的培训力度,引导他们进一步开阔视野、提升本领,更好地服务和助推任职村增收、贫困户脱贫。三是强化扶持措施。严格落实第一书记工作经费,切实用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费。进一步梳理行业扶贫政策,积极开展扶贫政策对接主题活动,扎实推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确保各级政策、项目、资金向第一书记任职村倾斜。四是强化县派第一书记管理考核。严格落实工作日志、周例会、月调度、季度观摩、随机暗访和请销假、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引导和督促第一书记全身心投入到党建扶贫各项工作中,确保任职村如期脱贫。五是凝聚工作合力。引导企业、专家服务团和法律顾问参与脱贫攻坚、积极发挥作用,形成扶贫合力。

(三)坚持结亲连心帮脱贫,在发挥结亲连心干部服务脱贫作用上下功夫。一是深化拓展“户户到”活动。在持续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户户到”活动的基础上,集中开展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户户到”活动,引导基层干部在助推脱贫、服务群众中解决实际问题、转变工作作风,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二是集中开展“村村到”活动。启动新一轮镇街党(工)委书记“村村到”,每年至少到20%的辖区自然村调研;开展镇街党(工)委组织委员“村村到”,年内走遍辖区内所有自然村,及时了解村级班子运行状况和贫困户脱贫进度,指导和帮助村“两委”班子完善脱贫计划,细化脱贫措施,督促抓好落实。三是在县直部门开展“三个一”活动,即:部门负责人到联系村开展一次民情恳谈会,集中解决一批联系群众反映的需求诉求,结合部门职能为联系村办一批实事好事。四是切实强化督导考核。进一步完善结亲连心工作平台信息,加大抽查和通报力度,引导和督促全县机关干部与联户群众经常联系、定期走访,及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当好政策法规宣传员、社情民意收集员、排忧解难服务员和脱贫致富指导员。

(四)坚持“村社共建”带脱贫,在推进提质增效上下功夫。一是实施村社共建扩面提升。重点推广为农服务中心、电商平台、合作金融等创新项目,建设共建示范点,提升项目建设水平,扩大项目覆盖面。二是深入开展推进村社共建。在融合较好的社区,积极开展扶持壮大集体经济试点,推进共建项目提质增效,探索成立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在融合态势较好的社区,通过集中建设共建项目,促进社区加快合并融合;对融合确有困难的社区,在原自然村分别建设共建项目,统筹推进村社共建深入开展。三是延伸共建项目扶贫链条。把扶贫链条向老年人、残疾人、病灾户等特殊人群倾斜。积极探索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入村级富民大院,引导贫困户以土地、资源入股,通过入股分红或打工方式增加收入。

二、强化责任落实,加强部门联动

党建扶贫工作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抓总,扶贫、民政、农业、供销及相关行业扶贫部门联动参与,各级各部门积极配合。主要任务分工如下:

(一)农村党员干部集中轮训工作(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

(二)后进村班子集中整治工作(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

(三)村级督查工作(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审计局)

(四)村“两委”换届工作(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民政局)

(五)第一书记工作(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

(六)结亲连心工作(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委结亲连心工作办公室)

(七)村社共建工作(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供销联社)

第九章 推进孝老爱亲养老助脱贫

按照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总体部署,坚持四德工程建设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的原则,倡议设立家庭孝老爱亲基金,成立孝老爱亲理事会,量化养老标准,助力农村贫困老人精准脱贫。2016年,率先在第一书记任职村和具备条件的村组织实施孝老爱亲工作,完成省定贫困村、重点插花村赡养扶贫任务;2017年,扩大孝老爱亲覆盖范围,争取完成所有自然村60岁以上贫困人口全年全覆盖的目标任务;2018年至2020年,继续推进孝老爱亲工作,及时调整新参入贫困人口,加大孝老爱亲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总结经验做法,探索建立家庭主体、子女主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农村养老新路子,巩固脱贫成效。

一、大力推行家庭孝老爱亲工作

(一)加强宣传引导。一是大力宣传推行家庭孝老爱亲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县电视台、《临沂日报·莒南新闻》、新华网今日莒南客户端等媒体设立专题专栏,强化扶贫宣传、舆论引导。二是宣传学习老年人权益保障等法律法规。采取有效形式,组织学习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山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等相关法律内容,大力宣传尊老敬老养老的意义,引导子女切实履行赡养老人的法定义务。三是组织开展“孝文化”宣传活动。邀请县专业文艺团体及镇街宣传文艺队伍深入村(社区)演出孝文化主题节目,积极创作“孝文化”节目,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增强孝文化的感染力,在全社会掀起孝老敬老的热潮。

(二)成立专门机构。制定孝老爱亲工作方案,成立孝老爱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专门的孝老爱亲基金管理办公室,成立由村中威信高、办事公道、为人正派的党员或群众担任理事的孝老爱亲扶贫理事会,配备相应的办公设施,细化工作职责,确保孝老爱亲工作顺利开展。

(三)签订孝老协议。村孝老爱亲扶贫理事会负责对村内年满60周岁贫困老人进行摸底,将老人家庭成员、身体状况、生活条件、收入来源等进行统计调查,并对其子女姓名、家庭、健康状况、工作单位等进行登记,建立贫困老人档案。制定孝老爱亲村规民约,组织贫困老人子女签订家庭养老赡养协议。

(四)加强资金管理。孝老爱亲扶贫理事会制定管理办法和审批规定,建立资金管理账目,开立专户,账款分离,实行封闭运行,确保孝老资金安全有效。

(五)推进孝德建设。以“孝”为核心,突出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推进孝德建设。开展家庭美德评选,通过“比一比谁家子女更孝顺”、“看一看谁家老人更幸福”公开栏,晒出老人子女在物质生活、精神慰藉上对老人的赡养情况。每年组织开展“最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儿女”“孝悌之星”等系列评选活动。开展孝德企业、个人评选,通过孝老爱亲基金募集情况,对企业、个人孝心养老捐助进行评比,层层评选出孝德模范企业或孝德模范个人,并进行表彰。

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一)建立资金扶持机制。发挥政府在孝老爱亲扶贫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为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提供财力支撑。每年从扶贫专项资金中列支专款,对贫困人口进行补贴,保持扶贫工作的连续性。

(二)引入督导考评机制。将孝老爱亲扶贫工作纳入镇街(园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加大孝老爱亲工作在扶贫及年度考核中的权重,加强督导检查,强化行政推动,建立健全考核和奖惩机制,进一步促进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大新闻宣传力度。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强化在县电视台、《临沂日报·莒南新闻》、新华网今日莒南客户端等媒体宣传的密度、广度和深度,统一思想,凝心聚力,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第十章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

按照“分类推进、连片整治、示范打造、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重点抓好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美丽乡村连片整治等重点工作,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加强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养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提升乡村文明,改善人居环境,建成一批高标准、可复制、各具特色的先进典型、工作亮点,努力形成典型引领、示范带动、梯次推进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不断提升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一、建设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根据省里部署安排,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着力打造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立足村庄实际,对照评价标准及总体要求,着力完善水、电、路、灯、社区服务中心、文化广场等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公共服务,改善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文明。

二、连片打造美丽乡村示范片区

按照要素整合布局美、基础完善设施美、环境清新生态美、服务健全生活美、文明和谐风尚美的“五美”要求,坚持美丽乡村连片治理,每个镇街选取5—10个左右有古迹文物、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浓郁的特色村,或有山有水、旅游资源丰富的生态优美村(名单附后),打造一个美丽乡村示范片区,力争到2018年,初步建成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片区。

三、重点建设市县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

重点打造大店镇、十字路街道、洙边镇3个市县级示范片区、20个村(名单附后),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完成村庄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环境,完善公共服务,打造有规模、有特色、有品位的美丽乡村示范片区,确保两年内达到标准要求,示范引领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

四、不断提高能力建设水平

(一)完善基础设施。村内主次街道硬化率100%,胡同街巷合理硬化,排水沟渠完整通畅;村内主次街道和公共场所实现亮化,路灯安装率100%,小巷胡同、宅间道路合理设置路灯,满足照明要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水质达标;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实现全覆盖。

(二)改善人居环境。村庄建设规范有序,房屋建筑美观大方,庭院洁净墙体完整,村庄环境干净卫生,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健全,河沟池塘洁净美观,村庄绿化率达到标准。畜禽养殖布局合理,粪污有效处理。秸秆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及时收集,妥善处理。

(三)健全公共服务。社区服务中心正常运转,建有农村文化广场,广播电视“户户通”,基本实现农村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乡村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办学条件符合要求,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制度基本建立,养老设施配套齐全。

2017年度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序号

名称

村庄名单

1

省级示范村

1、板泉镇东高榆村 2、文疃镇宋家庄村 3、岭泉镇马棚官庄村 4、相沟镇殷家沟村

2

市县级示范片区

1、大店镇市级示范片区:许家滩井、北小官庄、新村、宣文岭、庄家埠墩、王家埠墩、河湾7个村;

2、十字路街道县级示范片区:官岭前、虎山泉、刘山、北园社区、老古窝、红星、富泉、东风8个村;

3、洙边镇县级示范片区:界首一村、二村、段家沟、大高庄、东高庄5个村。

3

镇级示范片区

1、板泉镇:西庄村、东高榆村、西高榆村、新河里村、龙窝村、新殷庄村、薛王刘村、季家岔河村

2、文疃镇:陈家岭村、宋家庄村、东上涧村、草岭前村、大草岭后村、新店子村、石城村、石河峪村

3、坊前镇:高庄村、大峪崖村、郑家相邸村、徐家相邸村、何家店子村、高家安村、王家相邸村、朱梅村

4、洙边镇:西书院村、葛家山村、东夹河村、洙边村、环河崖村

5、筵宾镇:前新庄村、后新庄村、集前村、东筵宾村、前泉龙村、后泉龙村、略庄村、薛家水磨村、刘家水磨村、邢家水磨村、金沟官庄村

6、岭泉镇:渰子村、马棚官庄村、于渰子村、前葛集子村、大葛集子村、前左山村、后左山村、前柴沟村

7、石莲子镇:大白崖村、艾白崖村、莱沟村、赵家岭村、卞家汀河村、孙家柳峪村、范家柳峪村、尤家柳峪村

8、涝坡镇:卧石岭村、天湖前村、天湖东村、鬐山村、西涝坡村、东高柱前村、西店头村、东店头村

9、道口镇:陈家湖村、广亮门村、西野埠村、赫马岭村、泱沟村、晒衣台村、西许口村

10、相沟镇:王祥社区、西黄埝村、二涧村、殷家沟、甄家沟村、石家崖村、上涧村

第十一章 生态保护

一、完成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

积极争取上级环保资金,用于贫困村农村饮用水水源防护工程建设,保障全县群众饮水安全。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划分水源地保护区、设置饮用水水源地警示标志(界标、界桩、交通警示牌、宣传牌)、安装隔离防护设施(铁网防护栏、生态沟渠)。争取2018年底前,完成4个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刘大河水库、中峰四库、相邸水库、金水河)规范化建设;2020年底前,完成其余的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

二、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

根据镇街(园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内容需求,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总体部署,“十三五”期间计划申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75个,涉及117个行政村,其中省定贫困村27个。积极争取上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资金,为我县“十三五”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第十二章 社保兜底

第一节 强化社会救助制度

一、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

制定出台《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按照政策规定及程序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全面实现农村低保标准和省定扶贫线“两线合一”,发挥农村低保制度在脱贫攻坚战中的政策性兜底保障作用。

二、贯彻落实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

整合农村五保供养和城市三无人员救助制度,统筹实施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出台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文件,加强规范化管理,及时将符合救助条件的特困人员纳入救助供养范围,做好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

三、突出专项救助支撑作用

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逐步降低起付线,提高救助比例和标准。发挥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和村级民政助理员的作用,及时发现和救助陷入困境的困难群众,避免发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的事件。

第二节 落实社会福利保障

开展全县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力争将所有农村留守儿童纳入有效监护范围,杜绝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现象,建立健全关爱保护长效机制,形成全社会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格局;严格落实孤儿和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按时为80岁以上低保老年人和困难失能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为低保家庭先心病儿童实施免费手术。

第三节 发挥社会力量作用

慈善救助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捐助活动,实现政府救助与慈善捐助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慈善在社会保障中的重要补充作用。继续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捐赠资金全部用于脱贫扶贫。社会组织方面,制定社会组织扶贫项目名录,引导社会力量发挥优势助推脱贫攻坚。

第四节 加强养老保障工作

建立完善精准扶贫对象参加居民养老保险台账和未参保人员台账,托清精准扶贫对象参保的底子,突出抓好重度残疾人参保,做好重度残疾人参保数据比对,及时将新认定人员纳入参保范围,由县财政代缴保费并予以缴费补贴,确保不漏一人;按时足额发放养老待遇,与残联配合,对有提前领取意愿的及时办理待遇领取手续;把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作为刚性规定,按预算及时拨付所需资金,上级资金不能到位时县财政按规定给予垫付,确保发放不拖一天、不欠一分;按国家、省、市政府统一规定及时上调基础养老金领取标准,提高保障水平。

第十三章 大力推进金融扶贫工作

第一节 建立金融服务需求台账

精准对接全县扶贫发展规划,掌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金融服务需求。人民银行莒南县支行牵头辖区金融机构加强与扶贫、发改、财政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金融扶贫信息对接共享机制,结合全县脱贫攻坚总体规划,制定具体的配套支持措施,统筹做好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各金融机构要制定金融扶贫专项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及时向人民银行报备。积极与扶贫部门对接,深入了解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人口基本情况,全面摸清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人口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和金融服务需求,实行“一户一档”管理,建立精准扶贫金融服务台账。

第二节 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

一、精准对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致富

各金融机构结合县域实际,以特色产业、光伏、旅游和电商为支持重点。围绕花生、茶业、畜牧、蔬菜、板栗、柳编、石材等特色产业,瞄准见效快、覆盖面广、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的种养加特色农业项目,深入了解信贷需求信息,加大信贷投入,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支持贫困镇村依托生态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增收致富。支持电商企业拓展农村业务的融资需求,提升贫困区域互联网金融服务水平。

二、精准对接生态补偿,支持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建设

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大对绿色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转产项目、生态文明示范工程等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对贫困镇的经济主体和农户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的信贷需求,进一步放宽抵押担保条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支持其发展生态经济,提高贫困人口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加强对农村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等民生工程建设的信贷投放,支持农村群众参与生态工程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排污权抵押贷款、节能收益抵押贷款、绿色设备卖方信贷等创新业务,促进生态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三、精准对接就业就学,支持贫困群体自主发展

推动金融机构完善扶贫小额贷款管理机制,简化贷款手续和审批流程,建立扶贫小额信贷绿色通道,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完善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性担保和商业化运作双轨运行机制,积极支持贫困区域掌握实用技术农户、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困难人员创业就业。落实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加大助学贷款投放力度,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支持发放康复扶贫贷款,扶助贫困残疾人脱贫致富。

第三节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一、加强金融机构网点建设,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

强化涉农金融机构政策性功能定位,加大对农业开发和水利、道路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力度。支持农业银行、农商行、邮储银行、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下沉服务网点,扎根农村、服务社区,扩大农村地区金融覆盖面为小微企业、“三农”和城乡居民提供更有针对性、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发挥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的融资功能和保险公司的保障优势,努力提高小微企业、“三农”融资可获得性。

二、改善支付结算环境,提升金融服务便利度

针对农村地区现状,积极推广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稳妥推进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型电子支付方式。加强农村电话银行终端、POS机、ATM机等自助终端的布放,方便农村居民方便快捷办理金融业务。深化银行卡助农取款、农民工银行卡、银行卡农户贷款发放等特色服务,加快“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工作,满足农民各项支农补贴发放、小额取现、转账消费和余额查询等基本服务需求,实现金融综合服务站行政村基本全覆盖。推动全县农村支付服务网络与电商网络的有效对接,鼓励电子支付服务渠道与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体验店融合式或功能叠加式发展。

三、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加强征信知识宣传,组织金融机构深入镇街(园区)开展多形式的宣传活动,发挥征信文化在建立社会信用环境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农户信用信息与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的共享,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库,健全信用等级评定制度,鼓励金融机构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户给予无抵押担保授信和利率优惠。深入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严厉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有效维护金融债权。

第十四章 加大妇女儿童、残疾人关爱力度

第一节 充分发挥妇女力量

一、用好三个平台

用好巾帼创业孵化基地这一平台。强化巾帼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健全完善服务管理制度,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提升孵化成功率,定期发布创业项目信息,引进优质项目落户。全面掌握入驻企业发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发展难题,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用好沂蒙大姐创业服务中心这一平台。培植沂蒙大姐家庭服务示范企业、门店,树标立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做好临沂市第十届“劳动之星”职业技能竞赛家庭服务员(养老护理员)工种竞赛推报工作,全面提高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依托上级妇联3213838巾帼创业网络平台和12343家庭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

用好女企业家联谊会这一平台。充分发挥联谊会作用,组织现场观摩会、座谈交流会,进行实地学习,促进女企业家跨界交流、开阔思维、提升能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带动更多妇女创业。组织部分女企业家开展学习培训,了解掌握来料加工业发展趋势,学习打样报价、接单技巧和相关法律法规等知识,提升其承接业务的风险防范能力。

二、强化四动举措

技能培训驱动。全面摸底农村妇女文化结构、从业状况、技能水平、培训需求等情况,实施精准培训。重点培训就业前景好、用工需求量大的来料加工、家政服务、巾帼电商、巾帼农家乐等产业项目。家庭服务业在原有工种培训的基础上,逐步推出家政培训师、营养配餐师、保健按摩师、催乳师等高级培训项目,每年完成500人的培训任务。家庭加工业推出“订单式”、“点单式”、“定向式”三种培训模式。

示范引领带动。抓住“三八”节契机,评选表彰妇女创业就业先进典型,认定沂蒙大姐居家创业就业示范基地,综合运用报纸、网站、微信等多种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带动更多妇女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开展“企村对接·岗户联动”活动,组织女企业家、巾帼文明岗、“沂蒙助童会”对接贫困村,帮扶贫困“两癌”母亲和困境儿童,携手贫困家庭共同奔小康。

资金扶持拉动。充分发挥资金的杠杆作用,妇联、人社、财政等部门加强联系,用好妇女创业担保贷款、省巾帼贴息资金、市县居家创业就业帮扶资金,解决妇女创业资金瓶颈问题。选取带动妇女创业就业人数多、发展潜力大、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明显的沂蒙大姐居家创业就业示范基地,给予扶持奖励。

权益保障推动。发挥县综治委维护妇女合法权益联席会的作用,协调有关部门推动妇女维权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组织人民调解员、妇联干部、妇女维权律师、社会专业人员组成的专兼职调解队伍,开展婚姻家庭矛盾纠纷调解服务。村(社区)组建由人民调解员、妇代会主任、妇女骨干组成的婚姻家庭矛盾纠纷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婚姻家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妇联、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民政等部门加强合作,形成反家暴部门合作机制。做好家庭暴力受害人庇护救助工作,为遭受暴力又无家可归的妇女提供紧急庇护。

三、推进五大产业发展

立足特色资源优势,通过培训引导、典型培树、贴心服务等,发展壮大家庭手工业、家庭服务业、巾帼农家乐、巾帼微电商、特色种养业五大产业。走“一镇多业”“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家庭加工业。在保持传统加工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拉长产业链,扩大覆盖面,做到村村有加工点。各镇街(园区)结合各自特点,重点发展编织(草柳编、手套)、服装、玩具、鞋帽、绣品、绢花、旅游产品等,吸纳当地妇女就近就地、居家灵活就业。

家庭服务业。按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规范化管理的模式,延伸大姐家庭服务业发展链条,着重发展专业医务护理等知识技能型和专家管理型的家庭服务项目,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发展的家庭服务市场,推动家庭服务业转型升级。

巾帼农家乐。立足县域山水自然风貌,在北部山区、东部低山丘陵地带和五大水系流域,结合“美丽家庭”示范户争创工作,全域发展巾帼农家乐旅游。从民居改造、垃圾污水处理、房前屋后绿化、住宿整洁美观、餐饮卫生可口等方面改造提升,打造一批有历史记忆、有地域特色、有独特风光的巾帼农家乐示范户,让游客切实感受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深刻内涵,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含义。

巾帼微电商。依托电商产业园、巾帼创业孵化基地,以电商平台、龙头企业、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打造“市场+互联网”“龙头企业+微电商”“村淘+地产品”三种模式,组织引导妇女发展电商、微商。各镇街立足特色产业,突出农村电商和沂蒙优质产品,实现线上线下有机互补、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进巾帼微电商多元化发展。

特色种养业。以新型职业女农民培训、巾帼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创建、巾帼好产品推广为抓手,引导妇女领办、创办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第二节 加大残疾人扶贫力度

一、帮助残疾人发展致富项目

对有需求的残疾人开展培训;对基地扶持的残疾人,根据项目时间节点和需求,每人每年实用技术培训不少于2次。

二、帮助残疾人提升技能找到合适就业岗位

对有职业技能培训意愿和能力的残疾人,积极组织残疾人参加省市残联培训项目:县残联立足当地资源,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适时组织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并协调申请培训补贴。

三、对所有适龄残障儿童接受教育并减轻负担

对适龄未入学的残障儿童,协调教体部门,就近或到适合的学校就读;不适合到校就读的,对接教体部门开展送教上门。对考入大专以上学校的残疾人学生,按照标准给予一次性资助。

四、加大残疾康复救助力度

对有康复需要的(0—6)残疾儿童,给予康复救助,并根据规定发放生活补贴;对其他各类有康复需求的成年残疾人,按照国家政策,落实好各项康复救助项目。

五、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措施

帮助城乡居民中持证残疾人,免费加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对加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以外的一级、二级持证残疾人,全部落实政府代缴最低限额的居民养老保险,并提前5年领取养老保险金。对符合领取“两项补贴”的残疾人,帮助申请和落实相关政策,落实好残疾人居家及机构托养项目。

六、努力营造强社会扶贫氛围。

进一步营造扶残助残的社会氛围。鼓励号召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与残疾人建立长期帮扶关系,积极开展系列志愿助残活动。

第十五章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节 加大道路交通设施建设

按照脱贫规划总体要求和“五通十有三达到”的标准,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主要围绕涝坡、岭泉、相沟、文疃、涝坡、坊前、板泉、石莲子等8个镇85个省定贫困村,大店、涝坡等2个镇18个市级库区移民村。在扶贫道路实施过程中,把“五通十有三达到”作为基本准则,确保农村基本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消除贫困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全县脱贫攻坚提供交通保障。

一、编制交通扶贫计划

按照“统筹安排、分布实施”的原则,结合交通精准扶贫工作重点,编制道路改造、客运班线开通计划。主动与贫困村衔接沟通,精准掌握贫困村道路改造和通客运班车需求,科学编制贫困村道路改造实施计划,积极向上级提报,争取全部或至少大部分列入省市交通扶贫盘子;科学编制贫困村通客运班车线路调整计划并实施公路生命安防工程建设,切实提高交通精准扶贫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持续性。

二、落实补助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省市交通补助资金,根据“先干后补、早干早补、多干多补、晚干不补”的原则,督促有关镇街、贫困村早行动、快行动,确保按期完成全部工程建设,工程延期一律不再验收补助。广泛宣传发动,开展“捐资修路”行动,争取更多的社会捐助用于贫困村道路建设。

三、全面改善贫困村交通出行条件

推进贫困村道路改造建设,实现贫困村主要街道与邻近干线道路顺利连接,全面实现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省定扶贫村内至少有1条硬化穿村公路,全部通达公交或客运班线(1公里以内,特殊情况2公里内视为通达);结合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完善贫困村道路安全设施,2017年全面完成脱贫任务目标,实现贫困村“通公路、通客运班车、村内道路及重点产业基地道路硬化、提升农村公路等级标准”的目标;2018年—2020年,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活动,保持农村公路良好通行状态。

四、构建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外通内连的交通运输通道

加快贫困村对外运输通道建设,推动长深高速连接线道路以及省道、县乡道路新改建通道连接贫困人口集中区域的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提高县乡道路建设标准,狠抓工程质量,完善“五纵六横”综合交通网络主框架,构建农村贫困人口集中重点区域外通内连的交通运输通道,提高通行能力,繁荣沿线经济,形成布局科学、干支结合、结构合理的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全县整体脱贫提供交通支撑。

五、严格工程建设标准

严格交通扶贫道路标准,路面结构不低于四级公路标准,宽度原则上要达到6米,水泥砼路面厚度不低于18厘米,沥青砼路面面层厚度不低于5厘米,基层厚度不低于2×15厘米稳定土。路肩每侧不低于1米宽,并进行绿化、美化,村内路段要实现“路宅分家”。村道生命安防工程按照道路建设“三同时”的原则,确保配套设施齐全、验收合格后交付使用。

六、严格项目及资金管理

加强项目监督管理,认真履行基本建设程序,严格实行项目法人、招投标、施工许可、工程监理、合同管理、竣工验收等制度,保证项目依法合规实施。强化资金管理,严格执行资金拨付与报账管理,保证扶贫资金安全运转,高效运行。

第二节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一、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采取五大水厂管网延伸、单村供水工程工艺提升等方式,解决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存在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全县农村集中供水通水率达到98%以上,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利用五大水厂管网延伸,将75处单村供水工程改为集中供水,同时计划投资0.4亿元对36处单村供水和25处集中供水小村庄进行巩固提升;计划投资300万元新建农村饮水安全信息调度中心。

二、农田水利工程

积极推进陡山灌区、相邸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加快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积极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统筹解决好灌溉水源、农田灌排骨干工程和田间工程“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陡山灌区规划对西干片6支、9支、15支、刘庄分干、鲁沟分干共九条20km支渠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建维修建筑物工程160座,计划投资1.2亿元。

(二)相邸水库灌区规划对九岭干渠0+000~9+500段及8条支渠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总长22.5km,主要建筑物126座,计划投资0.9亿元。

(三)重点中小型灌区实施节水改造工程40处,规划节水改造面积 3.46万亩,防渗衬砌干渠56.8km,对支渠防渗衬砌石渠59.2km,维修改造渠系建筑物623座,计划投资0.6亿元。

(四)陡山水库灌区西干片末级渠系改造,防渗衬砌142km,涉及渠系建筑物1200座;相邸水库灌区莒南段末级渠系工程改造,需防渗衬砌斗渠27.2km,涉及渠系建筑物140座,计划投资0.72亿元。

(五)莒南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50处管道灌溉工程,新打大口井30眼,新建高位蓄水池20座,新建扬水站50座,安装机组50台套,装机率2250kw,铺设各种PE干、支管道350Km,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2万亩,计划投资0.48亿元。

三、防洪减灾工程

针对全县防洪薄弱环节,着力加强沭河莒南上游段、吉隆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加快病险塘坝、水闸、水库除险加固,提高防洪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一)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计划投资3.535亿元对9条河流进行治理。主要包括沭河莒南上游段(浔河口至莒县交界处)、浔河二期(花园至后惠子坡、汀大路至浔河口)、洙溪河、龙王河(相邸水库下游至壮岗边界)、文疃河、汀水河、龙头河、王祥河、吉隆河(刘庄拦河闸至葛集子桥)。

(二)实施病险塘坝、水闸、水库除险加固。对97座5万方以上的病险塘坝进行加固,概算投资2910万元;继续搞好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每年投资250.5万元,5年总投资0.125亿元;大店铃铛口拦河闸除险加固工程概算投资0.55亿元;道口镇西许口拦河闸除险加固工程概算投资0.183亿元;石莲子镇杜家汀河拦河闸除险加固工程概算投资0.153亿元;除险加固小型水库50座,概算投资0.6亿元。

(三)继续加大山洪灾害防治力度。计划建设文疃河、筵宾河山洪沟治理工程,治理山洪沟18.1km,保护人口2.175万人,保护耕地面积4.88万亩,概算投资0.2亿元。

四、水土保持建设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开展水资源保护综合整治工程建设,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一)2017年沂蒙山区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石河峪项目区的大庄小流域、腊子山小流域、杨家岭小流域、陈庄小流域北部片区,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km2,概算投资0.155亿元。

(二)2018—2020年革命老区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涉及十字路街道、大店镇、涝坡镇、延宾镇的6条小流域,规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63km2,概算投资0.464亿元。

五、移民后期扶持

继续开展贫困村库区移民扶持项目,保障全县贫困村库区移民资金发放及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发放库区移民扶持直补资金。计划新建大中型水库移民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项目142个,投资0.31亿元,主要包括基本口粮田及农田水利设施、交通道路、人畜饮水、电、学、医、气及文化娱乐设施等。计划新建小型水库帮扶项目60个,概算投资0.11亿元,主要包括农田水利配套、基本口粮田及农田水利设施、交通道路、人畜饮水等。计划争取坊前镇5个村列为全国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项目,结合土地增减挂项目,建设岳河新村社区。

第三节 加强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

一、实施农机生产企业帮扶工程

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和项目资金扶持引导农机企业发挥更大作用。一是推广建立“以企带村”模式,引导企业“一对一”结对帮包贫困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共建农产品基地等方式,助推贫困村发展脱贫,实现互利共赢。主要帮扶形式为提供30%累加补贴、赠送小型农业机械、配套农机具等实物。二是推广建立“农机企业+贫困户”模式,县内几家大型农机企业开展就业扶贫,每家企业每年直接聘用贫困户不少于15人,且在企业招工时,优先选择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三是推广建立“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引导鼓励金胜粮油等企业或成立农机合作社,或与当地农民合作社合作,到扶贫工作重点村建立农机化生产基地,常年聘用贫困家庭员工,增加贫困户收入。

二、实施农机合作组织扶贫带动工程

通过农机购置补贴、财政支持项目等政策性引导督促,全县14家市级以上农机合作社示范社每家帮扶2户以上贫困户,每年免费为贫困户提供耕种收作业服务,如不能提供耕种收作业服务,则每年给予帮扶贫困户不少于3000元的现金帮扶。积极引导帮助贫困村建立农机专业合作社,以推进现代农业服务规模化为抓手,发展蔬菜大棚或经济作物种植,通过吸收贫困户以土地托管形式“带地入社”或参加务工等形式帮扶贫困户。2017年力争帮助第一书记任职村发展壮大1-2家农机合作社,通过吸收贫困户务工或土地托管形式等形式,力争帮扶贫困户脱贫5户以上。

三、实施农机财政专项带动工程

积极推广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农机化技术,每年从市级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补助资金中,拿出不少于10%的资金,在夏秋两季,免费为贫困户实施小麦、玉米秸秆切碎还田。安排专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优先用于补贴贫困户购买农机具,做到应补尽补,充分调动贫困户购买使用农机的积极性,提升农机化水平。

四、实施农机化科技扶贫促进工程

积极开展农机科技人员下乡扶贫活动。计划每年组织1—2次科技人员在关键时节、环节,到贫困村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机技术指导和农民培训。以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为重点,面向贫困户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每年举办农机实用技术培训班1-2期。选派科技特派员,引进养殖、蔬菜等特色产业新技术、新品种,培训本土人才。积极实施科技帮扶项目,推广应用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

五、实施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推进工程

依托省农业机械化创新示范工程项目,围绕突破花生、茶叶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关键环节“瓶颈”,大力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在重点贫困村或附近村(社区)建立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示范区,保障贫困村、贫困户享受农业产业增值收益。计划建设8个核心示范区,以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直接雇工等形式帮扶贫困户。

第四节 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

“十三五”脱贫攻坚期间,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主要投向贫困镇的贫困村及重点插花村,用于贫困村贫困户增收脱贫。项目规划面积为2.05万亩,按照规划建设要求,主要有两种建设类型,一是山地丘陵农业综合开发区,规划面积0.5万亩小流域治理项目共4片;二是丘陵平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规划面积1.55万亩共11片。规划项目区既有平原又有丘陵山区,既有农田水利设施又有深翻改土及改善生态环境,项目建设方案标准不一,管理措施各不相同。

一、规划建设项目

一是2016年文疃镇0.5万亩项目。总投资700万元,其中水利设施投资397万元,农业设施投资266万元,林业设施投资15万元,其他设施投资22万元。计划申请中央资金500万元,省配套资金180万元,市配套资金2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拦水坝、电灌站、水囤、大口井、桥、涵、变压器及供电线路,铺设管道等。二是2016年坊前镇0.3万亩项目。总投资350万元,其中水利设施投资200万元,农业设施投资126万元,林业设施投资8万元,其他设施投资16万元;计划申请中央财政资金250万元,省配套资金90万元,市配套资金1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拦河坝、电灌站、埋设管道、架设输电线路、变压器、桥、涵、硬化田间路等。三是2017年5个镇1.25万亩项目。总投资1750万元,其中水利设施投资1055万元,道路工程投资608万元,林业设施投资22万元,其他设施投资65万元。计划申请中央财政资金1250万元,省配套资金450万元,市配套资金5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拦河坝、电灌站、埋设管道、输电线路、变压器、桥、涵、大口井、蓄水池、塘坝等。

二、项目建设标准

(一)水利设施建设标准

在工程模式和技术方案设计上,平原地区以方田建设为中心,排灌结合,沟渠路林桥涵闸全面配套,大力发展渠道衬砌、管道输水,水资源紧缺和农业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积极发展喷(管)灌;对地下水、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采取发展机电井、低压管道灌溉、井河双配套灌溉;对地形、地貌比较复杂、坡地较多的丘陵山区,在设计上根据现有地形、地貌,采取截流与拦蓄相结合、提水与自流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工程布局,灌溉形式主要有库塘+电灌站+水囤+渠道和库塘+电灌站+水囤+管道两种。在工程建设标准上,新建和改建的工程建筑物、机电设备及输、配水建筑物等都应综合配套,性能和技术指标达到规范标准;排涝设计标准采用5年一遇,主要建筑物防洪设计标准采用10年一遇。排水系统健全,排水出路畅通,排水沟系断面、坡度设计合理。所建水利工程均应坚固耐用,性能良好,符合水利部门规定的技术要求和设计标准,能长期发挥效益。

(二)农业设施建设标准

把深翻改土、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放在重要地位。平原规划区通过平整、深翻,田面宽度适宜,田埂稳定牢固,深翻改土深度达到60公分,达到田园化标准。丘陵山区和坡地全部实现梯田化,要求达到“倒流水”“传盘沿”的高标准“三合一”梯田。地堰整修要“小弯取直,大弯顺势”,地堰坡面要求整体平滑匀称,按标准1:1坡,保证地堰上面无杂草及大的乱石,设计地堰上坎沿宽40cm,高30cm,堰下排水沟深30cm,底宽30cm,坡比1:1。规划区全部配方施肥,通过增施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1.0%,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复种指数达到190%。规划项目区机耕路要全部硬化,路面宽4—6米。

(三)林业设施建设标准

规划区按照农田防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设计好林网或者林带。规划项目区沟、渠、路边都要栽植防护林,农田防护林网控制面积达到项目区总面积的96%以上,网格面积控制在250亩左右。路边栽植杨树苗直径2.5cm以上,造林当年成活率和三年后的保存率分别达到95%和90%以上,林相整齐,结构合理。选用的树苗品种优良,且根系完整,无病虫害。

第五节 促进村社共建发展

按照全县脱贫攻坚规划,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以供销社综合改革为依托,以村社共建为总抓手,以联合整合贫困村村“两委”、农民合作社、农村经济带头人、涉农企业等各方优势资源为手段,创新实施“农产品基地(农场)、股份合作社、社区服务中心、流通网络、批发交易市场、电商平台、合作金融”等共建项目,通过务工就业推动一批、农民合作社带动一批、土地流转拉动一批,农技、农资、农机、农产品购销、政策扶持等“三个一批五项助力”的精准扶贫措施,力争经过5年时间,建设12处集测土配方、智能配肥、农机服务、农民培训、储存加工于一体的为农服务中心,在8个贫困村新规划建设10个为农服务项目,实施“扶贫售货员”计划,吸纳100个贫困人口就业。

一、共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根据贫困村村情和脱贫需要,按照“村两委提供场所,供销社整合市场资源、提供经营性服务,党委政府整合部门惠农资源入驻”的要求,引导村集体通过提供场所、土地入股、设施租赁、合作经营等方式,在推进供销社日用品农资超市和合作经济组织“三进”社区的基础上,增加文体娱乐、农民培训、养老幼教、物业管理等经营性、公益性服务项目,发展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养生、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不断增加服务主体、丰富服务项目、增强服务功能,打造功能完备、便民实用的社区服务平台。

二、共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鼓励供销社、村“两委”广泛联合农民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直接参控股、土地流转和出让、资本联合、劳动联合和产品联合等形式,共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不断强化基层供销社、村“两委”与农民在组织上和经济上的联结。由村“两委”组织引导贫困户加入供销合作社领办创办的农民合作社,带领贫困户开展特色种植养殖、规模化经营,利用合作社降低贫困户个人生产经营风险,并通过合作社内部信用互助解决贫困户的生产经营资金困难,从而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共建农产品基地

因村制宜,规划建设符合村情的果蔬基地,鼓励村集体组织引导农民通过反租倒包、委托承包、有序流转、股份合作等形式,引导土地向优质农产品基地流转,向特色种养业流转,向农民合作社(联合社)、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供销社基层组织及其他投资主体流转。在土地流转过程中,优先考虑将贫困户土地集中连片,以比社员个人之间流转价格高出600—700元的价格,统一流转给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经营。同时,贫困户还可进入基地务工,稳定增加其年收入。

四、共建农产品交易市场

发挥供销社系统的市场网络资源优势,引导贫困村村“两委”等共建主体共同投资或村集体以土地、设施、管理等入股,在粮油、果品、茶叶、蔬菜等主产区、集散地,共建农产品收购、分拣加工和冷链物流设施,打造集商品集散、价格形成、物流配送、信息发布、结算服务等诸多服务功能的产地批发交易市场,或者合作托管政府、其他主体建设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开展“农超”对接,推动大型超市、农贸市场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等建立直接采购关系,畅通农产品从菜园子到菜篮子的主渠道,切实解决贫困群众“卖难”的问题。

五、提升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助力脱贫攻坚

加快提升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创新流通业态,提升服务水平。改造升级乡镇直营店,丰富经营项目和商品种类,整合提升村级加盟店,提升设施档次。在用工方面,实施“扶贫售货员”计划,优先安排贫困户到超市、加盟店就业,并在大宗日用品、农资团购中,给予最大限度地减免,从而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

六、共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

围绕破解“谁来种地”、“怎样种地”等问题,鼓励村“两委”组织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共建镇级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和区域性为农服务中心。以大田托管为主要形式,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智能配肥、农资直供、农机服务、烘干仓储、冷藏加工、统防统治、农民培训等社会化服务项目,打造“3公里服务圈”,构建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的为农服务新体系,积极承担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的公共服务,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七、依托农村电子商务扶贫

推进供销社农村电商网点建设,借助网络平台广泛推介莒南特产,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后一公里”。在农产品上行销售中,优先考虑贫困户,推销其生产的农副产品;支持贫困户开办网店,给予技术性指导培训,帮助贫困户争取资费补助政策,增加贫困户增收脱贫途径。

八、共建农村合作金融服务平台

结合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工作,鼓励供销社联合银行、互联网、金融、保险等企业部门,与村“两委”合作利用共建的流通服务设施设立村级服务点,为农民提供代存取款、小额信用互助贷款、转账支付、信息查询、代理金融和保险产品等服务。

九、共建公共服务业发展平台

鼓励支持供销社、贫困村“两委”等共建主体,抓住消费经济结构从商品消费为主转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双轮驱动”的新机遇,探索共建兴办旅游、健康、养老、创意设计等生活和生产服务业,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倾力打造新型六次产业,延伸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吸纳贫困户就业,增加收入助脱贫。

第六节 加大林业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林业改善生态和经济增效的作用,以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带动脱贫为重要手段,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花卉苗木等林业产业,以生态林保护、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林业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强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林业对脱贫攻坚的贡献,实现林业建设与脱贫攻坚双赢。

一、大力实施封山育林扶贫工程

加强封山育林工作不仅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绿色发展”战略决策的具体体现。通过实施封山育林,使贫困村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生态资源得到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二、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扶贫工程

“十三五”期间,全县计划退耕还林1.2万亩。在退耕还林政策允许的前提下,优先安排贫困村贫困户的退耕还林、还果,让贫困户每亩增加200元政策收入。在退耕还林造林上,不限制生态林、经济林的比例,鼓励多种植经济林,以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对已实施退耕还林并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在自愿的前提下,用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政策扶持发展林业产业,扩大退耕贫困村、贫困户就业和增收空间,提高退耕还林综合效益。

三、大力实施林业产业扶贫工程

充分整合林业项目资金,用于林业产业扶贫,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林下经济、荒山造林、封山育林、造林补贴等项目,在不影响林农利益并保证验收的前提下,整合20—30%的资金用于林业产业扶贫。大力培育林业产业市场主体,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和种植大户,由市场主体流转贫困村、贫困户的林地去发展林业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等方式,扶持引导贫困村、贫困户与龙头企业、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和能人大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发展林业产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稳定增加贫困户的收入。对带动贫困户增收成效特别明显、作出较大贡献的市场主体,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全力助推建档立卡贫困户自身发展林业产业,贫困户新发展干果、林下中药材、其他林业等特色产业,每户面积达到10亩及以上的,按高出政策补助标准的30%进行补助。充分利用现有的生态资源和森林景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助推和带动贫困户脱贫。

四、大力实施生态效益直补政策扶贫工程

在现有生态林中,区划为生态公益林的,保证贫困户能按补偿标准得到应有的补偿,同时,积极争取提高生态效益补偿标准。着力抓好贫困户安置就业,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符合护林员要求的贫困人员,优先安置为护林员,增加贫困户的收入。

五、大力实施强农富民科技推广扶贫工程

建立林业科技标准体系,加强科技服务支撑,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技术指导,促进贫困村林果产业发展,促使林果经营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精细管理转变,实现增值创收,改变贫困村、贫困户的经济现状。

六、大力实施林业规划引领扶贫工程

将林业精准扶贫纳入《林业“十三五”规划》之中,积极争取中央财政造林补贴、森林抚育、森林防火能力建设等项目,改善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贫困户脱贫、逐步致富。

第七节 加强土地综合整治

2016年至2018年,共规划实施土地整理项目5个,其中省级投资年均百万亩土地整治项目3个,县级项目2个。

一、省级投资年均百万亩土地整治项目

(一)洙边镇、板泉镇2017年度省级投资年均百万亩土地整治项目,计划实施工期2017年5月—11月,建设规模528.93公顷,投资估算1049万元,新增耕地1.17公顷,计划建成高标准农田467.8公顷,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土地平整、桥、涵、田间道路等。项目涉及洙边镇扶兰官庄、大高家庄、东袁家山、西袁家山、马家峪及板泉镇南张岭村等6个村。项目实施完成后,年增加收入150万元左右。

(二)坊前镇2017年度省级投资年均百万亩土地整治项目,计划实施工期2017年7月—12月,建设规模554.56公顷,投资估算1047.41万元,计划建成高标准农田468.44公顷,建设内容为塘坝、拦河坝、涵、桥、田间路等,涉及坊前镇大坊前、后桃花林、可乐、坡木、前桃花林、石门、石桥沟、水泉头、杨家坊、竹墩等10个村。项目实施后年增加收入收益100万元左右。

(三)坊前镇2018年度省级投资年均百万亩土地整治项目,计划工期2018年2—9月,建设规模572.18公顷,投资估算1049.08万元,计划建成高标准农田468.24公顷,建设内容为扬水站、大口井、蓄水池、涵水、拦水坝、田间道路等,涉及坊前镇戴家洼子、范家洼子、傅家、高家沟、朱家洼子、朱梅等6个村。项目实施后年增加收入收益100万元左右。

二、县级土地整理项目

(一)涝坡镇2016年县级土地整治项目,计划工期2016年—2017年,建设规模459.11公顷,预算投资608.13万元,新增耕地32.46公顷,建设内容为碎石清理、土地翻耕、规划田间道等,涉及涝坡镇卧石岭、严家沟、夏家沟、上白杨沟、瞿家大庄、范家岭、中店头、有方等8个村。项目实施后年增加收入收益140万元左右。

(二)文疃镇等6镇2016年县级土地整治项目,计划工期2016年—2017年,建设规模60.32公顷,预算投资188.38万元,新增耕地1.76公顷,建设内容为土地平整、清理石渣、田间道路等,涉及文疃镇魏家潘店村,大店镇花园村、五龙山前村,坊前镇石门村,筵宾镇薛家水磨村,相沟镇孙家街村,十字路街道莲汪崖村、黄庄居等8个村。项目实施后年增加收入收益18万元左右。

第八节 加强贫困村文化建设

贯彻落实脱贫攻坚工作部署,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一二三四五”工作目标任务,以满足贫困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出发点,按照“文化点亮梦想,携手共奔小康”的思路,对全县58个省定贫困村,在部门、行业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跟踪指导、靠上服务,精准扶贫,确保到2016年底,60%的省定贫困村解决无文化设施、无文化活动、无文化人才的情况;到2017年底,58个省定贫困村建有一定规模的室内外文化设施,有开展文化活动的基本器材,有1支民间演出队或广场舞队;到2018年贫困村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人才队伍等基本达到全市行政村平均水平;到2020年,进一步巩固提升完善贫困村文化服务设施及服务内容,全部达到全省行政村平均水平。

一、实施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推进贫困村公益文化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室内外文化活动场所,搭建文化活动平台。

推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指导贫困村整合党员教育、宣传文化、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文化活动室,面积不少于80平方米。争取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等部门支持,2016年重点支持10个省定贫困村建设,60%的省定贫困村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2017年重点支持10个省定贫困村建设或提升、改造综合文化活动室,80%的省定贫困村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2018年100%的省定贫困村建有综合文化活动室。鼓励有条件的村,特别是异地搬迁新建村,按照一个乡村大舞台(文化小广场)、一个多功能综合厅、一个村情民俗展示室、一个社区书屋、一个文化长廊“五个一”的标准,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推进文化小广场建设。鼓励支持贫困村因地制宜,对空场、废弃地、街心进行整理,建设简易小广场,为群众提供活动场所。到2016年底,60%的省定贫困村建有文化小广场,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重点支持5个省定贫困村建设;2017年底,80%的省定贫困村建有文化小广场;2018年底,100%的省定贫困村建有文化小广场。

二、实施应急广播“村村响”、有线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卫星电视综合信号覆盖工程

整合农村(社区)现有的广播设施,按照规范标准进行完善提升,做到“响声”清晰、覆盖全村;有线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卫星电视综合信号实现“户户通”,切实解决贫困村收听收视难的问题。2016年完成60%的贫困村建设任务;2017年完成80%的贫困村建设任务;2018年全部贫困村完成有线电视、地面数字电视、卫星电视综合信号全覆盖,实现应急广播“村村响”,村民享受到基本的看电视、听广播等基本文化权益。

三、实施文化产业扶持工程

鼓励引导贫困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有特色文化资源的贫困村、有一定传统文化技艺或爱好的贫困户及省、市确定的特别困难户等予以重点扶持,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一条文化新路。

推进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发展。支持贫困村挖掘本村特色文化资源,丰富游览参观内容,开发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振兴传统工艺,引导贫困村传统手工艺项目、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等生产性保护,拓宽贫困村群众致富门路。

推进特困户文化服务收费减免。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对特困户有线数字电视收费进行减免,对有电视机的贫困户免费增加有线电视节目频道;对无经济来源购买电视接收设备的贫困户,免费提供接收设备,解决贫困地区电视信号接收盲点问题。

四、实施公益文化活动进村入户工程

组织引导公益文化活动向贫困村延伸,让贫困村群众享受到均等的基本文化权益。延伸“一村一年一场戏”“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服务,由仅限于行政村,争取上级支持逐步延伸到全部贫困村,将其纳入到送文化下乡、公益电影放映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中,优先安排到贫困村演出、放映,2016年,确保贫困村群众每年能够至少看到1场戏,6场以上电影。2017年底确保贫困村标准化放映。

五、实施贫困村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深入开展“送文化下乡”,在贫困村培育一批文化艺术爱好者,带动本村及周边村落文化活动开展。

(一)开展扶志扶智文艺创作。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开展“精准扶贫,文化扶志”主题思想文艺创作,创作一批反映贫困村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小戏小品等进行巡演,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

(二)开展定向人才培养。将贫困村文化人才培训纳入县、镇文化人才培训计划,每年安排一定名额组织贫困村文化爱好者免费参加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县、镇两级采取支持设备等方式支持贫困村建立演出队、庄户小剧团,就近开展文化活动。到2016年底,为20个贫困村分别培养1名文艺爱好者;到2017年底,为全部贫困村分别培养1名文艺爱好者。

(三)铺设基层文艺辅导点。在贫困村集中的地方设立文艺辅导点,组织专业人员、文化志愿者到贫困村开展文化志愿培训,让群众就近学习。

(四)支持引导广场舞健康有序发展。通过开展培训、发放音响等方式,支持贫困村群众组织参与广场舞。择优推荐优秀表演队参加各级的广场舞汇演、比赛等,示范引导广场舞队健康开展活动。到2016年底,40%的贫困村有广场舞队伍;2017年底,基本实现所有贫困村都有1支以上的广场舞队伍。

六、实施传统文化传承工程

(一)推进乡镇历史纪念室建设。督促贫困村集中的镇利用空置的办公场所或文化站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室等场地建设历史纪念室,突出区域特色,充分体现不同乡镇文化的多样性。2016年实现2个贫困村集中的镇建成历史纪念室。2017年,全部镇街建有历史纪念室。

(二)推进贫困村村情民俗展示室建设。贫困村旧村改造时,保留文化遗存,特别是多村合并村、传统文化富集村,县文化部门、镇街综合文化站帮助其提前谋划、提前收集整理文化资源线索,与新社区、新村建设同步进行保护建设。鼓励贫困村围绕当地历史沿革、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民俗资源、红色文化、镇史、村史、特色地域资源等,因地制宜,建设历史纪念馆或乡村民俗展示室、特色非遗项目展览展示馆等,留住乡愁,增强群众的文化认同感。

第九节 加强农村电网提升改造

“十三五”期间,莒南县电网规划新建110kV变电站4座,扩建110kV变电站2座,主变10台,新增变电容量50万千伏安;新建110kV线路12条83.81km。新建35kV变电站4座,主变8台,改造变电站3座,更换主变3台,新增变电容量20.37万千伏安;新建35kV线路12条137.9km。新增配变容量10.856万千伏安,新建10kV线路1088.5km,改造10kV线路127.99km;新建0.4kV线路763.2km,改造0.4kV线路330.6km,改造户表4500只。工程总投资为94279.84万元,其中110kV工程投资29742万元,35kV工程投资14720万元,10kV工程投资38301.03万元,0.4kV工程投资17752.81万元。

一、大力实施“井井通电”工程

2016、2017年机井通电改造升级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结合本县农村机井通电设备老化严重、维护管理难、安全保障难的现状,通过电网建设改造使影响灌溉机井使用的诸多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二是根据国家发改能源〔2016〕583号文件要求,对农村机井通电情况进行改造升级,进一步改善农业灌溉水平,促进农业发展。2016—2017年投资2000万元,完成新通电机械动力机井数0.0111万眼,完成改造的电力机井数0.0069万眼。

二、加快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

根据中心村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中心村电网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中心村饱和负荷密度规划电网,本着一步到位的建设思路,确定中心村升级改造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加强配电网网架结构,提高配电线路联络率和N—1通过率项目。10千伏线路应合理分段,适度联络;10千伏联络线要按主干线截面进行选择;优先考虑来自不同电源的站间10千伏线路联络。二是针对线损率较高或故障率较高的线路进行优先改造。三是结合中心村建设改造规模,一次建设改造到位。2016—2017年,投资3900万元完成全县32个中心村的农网升级改造任务,积极推进小城镇驻地村电网升级改造工作。

三、完成光伏扶贫项目接网工程

积极落实全县75个省定贫困村和58个库区贫困村光伏扶贫接入工作,及时落实光伏并网容量及当地中低压电网、变压器容量情况,对于不能满足光伏并网要求的村及时进行电网改造,以满足光伏项目并网需求。

四、完成小康电示范县电网建设工作

根据《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适当提高电网建设标准,争取在2018年之前达到小康供电水平。

第十六章 大力实施科技扶贫

全面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扶贫开发工作部署,坚持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实施科技下乡助推脱贫行动。坚持“需求导向、人才为先、科技支撑、统筹资源”,围绕“精准扶贫、智力扶贫、创业扶贫、协同扶贫”,瞄准扶贫工作重点村的具体需求,通过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建设、要素对接、创业扶贫、教学培训、科普惠农等行动,到“十三五”末形成贫困村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模式,贫困村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增强,区域扶贫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人员科技文化素质得到较大提高,创新创业热情不断增强,内生发展动力大幅提升,创新驱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显著。

一、加快科技创新平台与重点帮扶村对接

积极打造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科技园区体系,集聚资源,打造高效、全产业链现代农业。计划建设国家级、省级农业科技园各1处,建成市级农业科技园6处、县级农业科技园20余处。计划在2017年,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入驻企业实施科技园区专项计划,同板泉镇新城村、石莲子卞家汀河村、临港产业园莫家龙头村、涝坡镇大涝坡村4个贫困重点村结对帮扶,签订科技帮扶合同;发挥企业科技帮扶优势,通过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指导、信息服务、基地建设、订单生产等方式助推扶贫重点村的产业发展。支持各级各类创新平台与贫困村对接。发挥金胜、朝盛等企业的优势,带动贫困地区精准脱贫。

二、建立精准帮扶工作体系

积极选派科研单位、农业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人员及农技推广人员、乡土科技人才等,深入到扶贫工作重点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一是继续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加强莒南县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作用,根据贫困村的实际帮扶需求,灵活机动的对科技特派员队伍进行适当调整和布局,实现全县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计划2017年推广新品种25个、新技术16项,培养本土人才180人。二是着力构建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体系,打造业务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县级专家服务团,配合省、市科技扶贫专家服务团,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上下配合、各有侧重、信息共享的专家扶贫工作体系。三是充分调动省选派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搞好省选派科技人员与帮扶村的对接工作,帮助省选派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推广服务、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的工作。着力打造帮扶贫困村的基层科技人员队伍,计划每名省选派科技人员每年至少要为帮扶贫困村培养5名科技致富带头人。四是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选派业务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驻村第一书记,引领脱贫工作。努力实现入驻村“五通十有”,贫困户全部脱贫、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群众收入达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三、全面打通科技扶贫新途径

一是实施“农科驿站”建设工程。以“农科驿站”为载体,运用现代信息手段,采取互联网、移动APP、微信、有线电视、热线电话等方式,及时有效解决农村群众农业生产技术难题,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的集农科研发、农技推广、科技精准扶贫、农村乡土人才培养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综合服务平台。2017年计划在临港产业园莫家龙头村、板泉镇渊子崖村实施“农科驿站”建设。二是指导贫困村建设一批专业化、特色化的“星创天地”,立足区域特色,聚集农业适用技术成果包,服务特色种植养殖、生态农业与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利用线下孵化载体和线上网络平台,聚集创新资源和创业要素,促进农村创业的低成本、专业化、便利化和信息化,以创业带动就业,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

四、整合各级各类扶贫资金,积极开展对上争取工作

整合各级各类科技涉农资金向扶贫工作倾斜。加大对上争取工作,2016年底争取山东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基层科技人才支持计划立项,项目资助经费5万元;争取临沂市科技扶贫专项计划立项2项,项目经费60万元。2017年重点组织、协调和监督好项目承担单位完成项目各项指标,配合做好科技扶贫的任务。通过农业科技园区入驻企业与贫困村签订帮扶协议,建设标准化基地,通过企业在县级科技项目形成的效益中提取、列支和设立扶贫基金,用于贫困农户的帮扶。扩大“云农场”“云健康”的试点面,使更多的贫困户和普通农户可以受益。

第十七章 社会帮扶

第一节 开展企业结对帮扶

一、产业扶贫

(一)直接对接农业资源。积极组织林果业、种养业加工型企业,依托贫困村资源特色,设立水果、畜禽、粮食等原材料收购点,直接收购初级农产品或加工品。倡导开发订单农业模式,鼓励帮扶企业与农户签订种植(养殖)订单,引导农户主动调整种养结构,适应市场变化,优化创收途径。

(二)有效导入特色产业。鼓励农副产品加工类企业到帮扶镇村参与农业生产,充分发挥其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通过土地流转、村企共建等形式,因地制宜地精准导入产业,按照土地、环保等政策,建设花生、板栗、生猪等生产基地,并将产业打造成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动龙头,直接解决当地就业创收,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支持花生加工企业在涝坡、文疃、坊前等花生盛产镇建设花生生产基地;支持果蔬加工企业在大店、相沟、石莲子、涝坡等镇建设草莓、蓝莓、甜桃等生产基地;支持柳编企业在板泉建立柳条生产基地。

(三)积极探索委托加工。支持草柳编、劳保用品、玩具加工等手工制品加工企业,在贫困镇村设立委托加工点,培育一批农户经纪人,以来料加工的形式,带动贫困户在庭院完成增收脱贫。引导源泰家居、瑞祥泰、吾卢拉等企业在帮扶村或帮扶村所在镇街建立代加工点,并提供技术支持,为贫困户就业增收搭建平台。

二、就业扶贫

(一)直接吸纳就业。组织帮扶企业根据贫困户实际,结合企业用工需求,筛选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工作岗位,帮助具备劳动能力且有就业需求的贫困群众上岗就业,增加收入脱贫。支持蓝奥印务、恒正塑化等新建企业根据企业用工总量及用工需求设置一定比例(不低于10%)的岗位供贫困户劳动力就业;支持鑫海科技、华泉集团等有新上项目的企业扩招时优先聘用符合企业用工需求的贫困村劳动力。

(二)设立扶贫就业点。鼓励花生筛选、手套加工、草柳编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各村设立生产、加工车间,优先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就业,解决确有就业意愿但受条件限制无法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引导瑞祥泰、嘉世通、丰盛食品等企业利用帮扶村的“富民大院”建立“扶贫车间”,满足贫困户就近就业的需求。

三、捐赠扶贫

(一)开展“大走访”。号召帮扶企业广泛开展扶贫济困活动,利用重大节日分批对贫困户进行走访慰问(每年不少于两次);引导企业围绕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捐资助学等贫困户实际需求建立立体化帮扶模式,在履行社会责任中提升企业文化和品牌价值,为脱贫攻坚做出贡献。

(二)捐建“小工程”。针对具有特定生产、生活困难的贫困村,鼓励帮扶企业结合实施民生工程,积极帮助贫困村投资整修道路、兴建水渠(水库)、建设“富民大院”等,解决贫困村的发展难题。

(三)设立“小基金”。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及贫困村的实际情况,确实不适合开展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的,引导帮扶企业充分利用“孝心家庭”扶贫行动为契机,为帮扶村捐赠孝心养老基金,解决部分贫困户的养老问题。

第二节 加强志愿扶贫工作

全面开展脱贫攻坚志愿服务活动,支持和发动青年学生、专业技术人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志愿扶贫工作。充分发挥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年志愿者队伍等团属组织和义工协会等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的作用,构建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形成长效机制,通过有组织和自发相结合的办法,全力助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

一、开展志愿家庭与贫困户结对帮扶

动员县内外志愿家庭与800家农村贫困家庭结对,进行“点对点”精准扶贫。重点针对有青少年的贫困家庭开展,兼顾其他类型。2016年实现400家志愿家庭与贫困户结对。2017年在巩固2016年的基础上,动员县内外家志愿家庭与400户农村贫困家庭结对,进行“点对点”精准扶贫;重点针对在校学生贫困家庭和65岁以上老年人贫困家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兼顾其他类型。2018年巩固志愿家庭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

二、志愿家庭的招募

以县内外机关企事业单位、自主经营企业、社会中介等方面的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及其家人组成的志愿家庭为主。重点动员好共青团干部、少先队辅导员、青年文明号、学校家委会、少先队员、团属协会和青年社会公益组织等群体力量。

第十八章 组织保障

各级各部门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体制机制,整合政策资源,强化组织实施,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保障。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一、健全领导机制

坚持党的领导,夯实组织基础,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健全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把扶贫开发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担负起扶贫工作的主体责任和领导责任。要建立健全“县负总责、镇抓推进、村抓落实”的工作体制,构建县镇村三级联动扶贫、层层推进、环环落实的组织领导机制。建立县镇村三级脱贫攻坚责任体系,逐级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逐级压实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二、加强扶贫队伍建设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扶贫开发队伍建设,不断改善工作条件,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根据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机构,配强领导班子,配齐工作力量。加大统筹调配使用干部力度,抓好镇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力度能力建设,改进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主战场考察识别干部,表现优秀、贡献突出的优先提拔重用。加强县镇村三级扶贫专职队伍建设,建立明确的正向激励机制。县级层面,调整充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立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借调人员双向管理办法;镇级层面,进一步充实能力强、作风硬的扶贫机构工作人员,明确专人专职,确保脱贫攻坚期内人员稳定;村级层面,建立完善村级脱贫攻坚领导组织和工作组织,有脱贫任务的村聘用一名村级扶贫协理员,补贴由县级财政全额承担,列入财政预算。各镇街(园区)要制定具体的聘用、监管、考核办法,确保能够充分发挥扶贫协理员的有效作用。加强各级扶贫干部的学习教育,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提升能力素质,积极适应精准扶贫工作要求,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的精神抓好脱贫攻坚任务落实。

三、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重点抓好村党支部书记,推行村党支部书记规范化管理,不断健全农村党支部书记选拔任用、履行职责、教育培训、监督考核等制度,确保党村支部书记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脱贫攻坚、为民服务上。各镇街(园区)要制定更加明确的督导考核问责办法,进一步压实村级班子脱贫攻坚责任,调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化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工作,选好配强村级班子,整顿软弱涣散班子。对贫困村党员干部开展集中轮训,提升村干部能力素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大驻村帮扶力度,重点插花村由县选派驻村工作队,其余插花村由镇选派工作队,确保驻村帮扶全覆盖。要调动驻村工作队和全县结亲连心干部“四大员”作用,进一步凝聚攻坚合力。

第二节 建立工作机制

一、建立资金项目管理机制

统筹整合使用涉农资金,加大整合推进力度。各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支持资金整合,提高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实施扶贫项目的能力,提高扶贫项目规划与贫困人口发展需要的精准对接程度。健全精准施策机制,准确核实掌握贫困类型、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帮扶需求等,综合研判贫困情况,科学确定扶贫模式路径,对贫困人口实行分类扶持、组合用策,切实做到“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和审计,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构建常态化、多元化资金项目监管格局。坚持廉洁扶贫、阳光扶贫,结合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建立健全扶贫资金项目信息公开制度,保障资金项目在阳光下运行。建立扶贫项目后续管理维护制度,贯穿项目交付使用、运行管理、发挥效益、滚动发展全过程,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避免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建项目的闲置浪费。

二、建立协同推进机制

发挥政府主导、政策引导作用,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方式、多项举措有效契合、互相支撑的“三位一体”合力攻坚扶贫开发格局。各镇街(园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结合实际,科学指导编制镇级“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并纳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能分工,不断完善专项实施方案和实施意见、统一步调、统一动作、通力合作,推进各项扶贫工作深入开展。建立健全招投标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充分发挥竞争机制对于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围绕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推进不同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信息、规划及资源互联互通,建立健全多规划衔接、多主体协调长效机制,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开发格局。不断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媒介,以扶贫表彰、“10.17”全国扶贫日等形式,集中宣传扶贫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加强典型带动,营造全社会关注贫困人口、推进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

三、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按照“准确、清楚、动态”的要求,完善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监管系统,健全精准识别与动态监测体系,加强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应用,及时全面地掌握扶贫开发动态,做到有进有出、进出平衡、动态管理。建立扶贫对象销号制度,完善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贫困人口退出标准和程序,“摘帽”一个、销号一个。建立扶贫信息系统数据的部门对接共享机制,加强贫困监测数据信息的交流使用,提高实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精准度。充分运用扶贫信息数据系统,把握减贫工作进程、监管扶贫资金使用、考核精准脱贫成效、科学决策精准脱贫攻坚工作。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探索新方法、新机制,完善统计监测手段,全面提升贫困监测能力。

四、建立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树立长期扶贫观念,把预防贫困、解决返贫问题摆到脱贫攻坚突出位置,着力构建脱贫致富、预防贫困、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构建扶贫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的动态化管理机制,及时调整完善扶贫标准,健全定期走访、联系贫困户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扶贫工作“回头看”,不断加强对贫困人口的跟踪调查和后续支持,及时准确地掌握贫困人口脱贫后的生产生活状况,及时发现解决其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完善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解决引发贫困的共性问题。坚持“造血式”扶贫,着力调整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区域产业结构,不断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实现可持续增收。加强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干部队伍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其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增强贫困人口自我“造血”能力。加大教育和就业培训力度,强化政策激励,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救助体系,防止因病、因学等致贫返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强化社会保障兜底功能,不断健全贫困人口社会保障体系,有效完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农村低保制度。加强正向激励,贫困人口、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退出,原有扶贫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确保实现稳定脱贫,建立快捷有效的临时救助工作机制,完善救助方式、救助政策,对临时出现特殊问题和困难的家庭给予及时有效的救助,防止其滑入贫困。

第三节 加大政策支持

一、持续加大财政投入

充分发挥政府投入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和统筹使用力度,为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落实提供财力支撑。各级财政把专项扶贫资金纳入年度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确保脱贫攻坚期内每年增幅明显高于本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财政投入与扶贫任务相适应。

二、强化涉农资金整合

调整优化各级财政支出结构,整合各类涉农资金支持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以重点扶贫项目为平台,按照“两不变一集中”的原则,统筹整合使用各行业、各级次、各渠道涉农资金,拓宽扶贫地域范围,争取实现贫困村全覆盖,让全县所有贫困村都有收益。各部门安排的惠民政策、工程项目等要最大限度地向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区域、贫困人口倾斜。加大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力度。

三、统筹金融扶贫政策

用好支农再贷款和扶贫再贷款,发挥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正向激励作用,依托金融机构安排更多的政策性贷款支持扶贫开发。引导金融机构切实降低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区域涉农贷款利率水平,精准对接贫困人口就业创业、扶贫生产经营主体、贫困镇村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项目等多元化融资需求,不断扩大扶贫信贷投放,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积极开发扶贫信贷产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推进扶贫贴息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和康复扶贫贷款等业务开展。完善金融扶贫政策,健全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区域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支持设立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和担保基金,专项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及各类扶贫生产经营主体贷款担保和风险补偿,创新发展扶贫保险产品,鼓励保险机构建立健全镇村两级保险服务体系,支持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发展特色农产品价格保险,改进和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不断扩大农业保险密度和深度。

第四节 强化督导考核

一、加强督导督查

建立年度脱贫攻坚工作逐级报告制度,制定督查巡查工作实施办法,围绕脱贫攻坚责任落实、专项规划和重大政策措施落实、减贫任务完成、精准识别和精准退出、驻村工作队帮扶、分类扶贫措施工作成效、扶贫资金使用监管等情况,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开展综合督查、专项督查、联合巡查,及时通报情况,限期整改问题。建立脱贫攻坚工作台帐,分解细化年度工作任务,倒排工期,定人定责、全力推进。建立月调度、月通报、季考核、年终考核制度,促进工作落实。强化审计监督检查,针对政策落实,资金使用、项目运营等,开展跟踪审计,对扶贫资金实施全过程监管。加强社会监督,探索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第三方监督,并通过加强制度设计保障第三方的独立性,确保监督效果。

二、强化绩效考核

围绕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建立扶贫工作责任清单,明细责任、强化落实,以脱贫实绩为导向,以“两不愁三保障”为主要标准,建立对镇街(园区)和行业部门扶贫工作成效考核办法,明确考核内容、细化考核方案、设定考核指标。将精准脱贫责任落实情况纳入县级督查和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在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的权重。对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评估,实行考核结果排名通报,作为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领导干部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创新考核方式,采取重点工作常态化管理与重大工作专项考核管理相结合、过程管理与年终考核奖惩相结合的方式,对镇街(园区)、行业部门实行差异化考核,确保考核更精准、更公平。通过全员全域全过程立体式多层次差异化考核,切实发挥督导考核“指挥棒”和“杀威棒”作用。

三、严格惩处问责

落实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区域约束机制,建立扶贫资金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扶贫项目质量终身追究制度,切实加大奖惩问责力度,严厉惩治扶贫工作中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行为。坚持廉洁扶贫、阳光扶贫,强化监督检查,跟踪审计、纪检监察、检察等防控措施加大扶贫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法违规违纪问题惩处力度,做好扶贫领域职务犯罪的集中整治和加强预防专项工作。按照统一领导,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类处置工作思路,建立重大涉贫事件处置反馈机制,设立脱贫攻坚“前哨”,对因政策不落实、工作不到位、方式方法简单引发的事件和舆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第五节 强化舆论宣传

一、加强舆论宣传

由县委宣传部和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成立全县脱贫攻坚宣讲团,深入基层,到村入户宣传扶贫政策和工作,激励广大农村贫困人口自立自强,坚决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实现光荣脱贫。加大全社会脱贫攻坚宣传力度,把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脱贫攻坚行动上来,凝聚强大攻坚合力。

二、大力弘扬家庭美德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和传统“孝文化”,积极推进农村“四德”工程,发挥村规民约规范作用,形成尊老养老、扶贫济困良好风尚。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革命精神,创新工作方法,引导破除陈规陋习,鼓励、支持和带动贫困群众靠自己的双手增收脱贫;对因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导致老年人贫困的,采取司法调解、司法干预等手段,促使子女履行赡养义务。

三、积极培树典型

及时总结宣传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新成效,生动报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丰富实践和先进典型,讲好脱贫的“莒南故事”。围绕莒南脱贫攻坚行动和“14+18”推进计划,大力宣传各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体制机制的做法和经验,展现新时期莒南脱贫攻坚工作的亮点和特色。

政策资讯 我要问

如您对该政策有疑问,可以通过以下渠道咨询了解。

线上咨询:

点击“我要问”,登录山东省统一用户通行证,进入留言界面,选择相关部门后,然后开始填写咨询问政内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我们期待与您沟通
通过了解上述内容,您肯定有话要说吧?任何想说的话,您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与我们进行沟通。

主办:莒南县人民政府
承办:莒南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网站标识符:3713270017   鲁ICP备06010595号
鲁公网安备371327023713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