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莒南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冬末春初,发热伴皮疹的孩子逐渐增多,猩红热就是其中之一。您了解猩红热吗?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猩红热吧。
1
什么是猩红热?
猩红热是一种由A族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属于国家乙类传染病。其主要症状为发热、咽喉疼痛、皮疹以及“草莓舌”等。人群普遍易感,但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这种疾病一般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病菌污染过的物品,如玩具、衣物等传播,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学校、幼儿园和培训机构中更容易传播。而且猩红热有一定的潜伏期,一般2~5天。由于病原菌在患儿的咽部和皮肤黏膜中繁殖,从而发病出现症状。
2
得了猩红热有什么表现呢?
一旦得了猩红热,可出现高热,多伴有咽痛,发病后次日出现皮疹,皮疹最初见于耳后、颈胸部,可在一天内遍布全身。猩红热典型的皮疹为全身皮肤充血,其上可见猩红色弥漫细小斑丘疹,像“鸡皮疙瘩”,按压褪色;面部皮肤亦充血,但口周、鼻周明显充血,形成“口周苍白圈”;在皮肤皱褶处,如肘部、腋下、腹股等,皮疹较密集,颜色较深,呈横线状,称为“帕氏线”。病初1~2天,部分患儿可见“草莓舌”,即舌苔厚白,舌乳头红肿突起。2~3天后变为“杨梅舌”,即白苔脱落,舌面光滑呈牛肉色。1周左右皮疹可消退,1周末至第2周开始出现脱屑,躯干常呈糠样脱屑,皮疹严重者四肢、手掌、足底可出现片状脱皮。因猩红热是链球菌感染,可引起化脓性中耳炎、鼻窦炎、乳突炎和颈部淋巴结炎等,亦可引起败血症和迁延性的化脓性病灶。另外这种链球菌感染后的2~3周可引起肾小球肾炎,出现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亦可在感染后3周左右引起风湿热,临床以关节炎和心脏炎为主。
3
猩红热与流感、手足口病、麻疹有什么区别?
猩红热与流感、手足口病、麻疹都会有发热,临床症状有相似之处,但还是有区别的。先说流感:流感也是冬春季节高发疾病之一。流感患儿可出现反复高热,伴有鼻塞流涕、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有的患儿还会出现呕吐、腹痛等症状。但流感患儿一般不会出现皮疹、“草莓舌”等,而猩红热,多在发热的第2天出现皮疹、“草莓舌”。再说说手足口病:手足口病与猩红热均会出现发热、皮疹,但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如肠道病毒71型、柯萨奇病毒A16型等,经口、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传播。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部分患儿出现臀部皮疹,少数可出现全身皮疹。早期为丘疹,后期为疱疹,没有 “草莓舌”、“ 口周苍白圈”等。麻疹则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麻疹病毒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传播。一般会高热,其皮疹多在发热3~4天热极期出现,皮疹初期在耳后和发际开始,然后迅速蔓延至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皮疹呈红色斑丘疹,有时会融合成片。麻疹在发热后第2天开始会出现麻疹黏膜斑,表现为较小的白色斑点或斑块。麻疹黏膜斑往往出现在口腔黏膜的内颊、牙龈和唇部,触摸斑点可能会有轻微的隐痛感。另外麻疹患儿还可出现眼睛畏光、流泪,及眼睛红、分泌物多等结膜炎表现以及咳嗽、声音嘶哑等表现。而猩红热出现皮疹较早,口腔内无麻疹黏膜斑,一般没有流泪、结膜炎、咳嗽、声嘶等表现。
4
得了猩红热怎么办?
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尽快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尽早确诊,尽早治疗,以防并发症发生,也避免了疾病传播给他人。我们可以通过血常规初步判断,一般血常规中白细胞会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提示细菌感染的血象。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完善A族链球菌核酸、抗原检测及细菌培养,以辅助诊断。一经确诊,可以给予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治疗。在进行抗生素治疗时,患儿应根据医生建议完成全程用药,避免自行停药以免产生耐药性。尽管猩红热症状明显,但通过及时接受适当的抗生素治疗,患儿通常可以顺利恢复健康。此外,得了猩红热,需隔离,一般隔离至症状消失,或治疗之日起不少于7天。提倡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等,并定期清洁家居环境,有助于减少猩红热的传播。
5
怎么预防?
猩红热是一种常见的儿童传染病,应引起家长和社会的关注。针对猩红热的传播,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保护儿童的健康。首先,个人应该加强自身的卫生意识。家长应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在进食、接触口鼻部分泌物之前后,以及外出回家后都要彻底洗手。此外,避免与患有猩红热的人近距离接触,避免使用他人的餐具、杯具等个人物品,可有效减少感染的可能性。其次,公共场所卫生管理也至关重要。学校、幼儿园、托儿所、游乐场等儿童集中活动的场所应加强卫生管理工作。定期进行消毒和通风,保持教室、卫生间等场所的清洁。孩子们应被鼓励养成勤洗手、正确咳嗽和打喷嚏礼仪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有助于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因此,个人和公共卫生措施都是预防猩红热传播的重要手段。得了猩红热,要立即在家隔离,如病情较重,需就医时带好口罩,不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如果发现身边有发热、皮疹的患儿,尽量不亲密接触,做好个人防护。只有大家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控制猩红热的流行,保护儿童的健康。